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心衰作为心血管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5年间上升44%。
河南省心衰联盟主席、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井海云教授表示,我国目前有心衰患者1210万,且每年以297万的速度新增,据统计,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3.3次,花费29764元,一年的死亡率17%,五年的生存率等同于恶性肿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防止心衰,刻不容缓。
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心衰防治也要“趁早”
心衰是各种原因造成心脏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从而使心排血量不足,造成组织器官缺血或循环淤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和水肿。头晕、纳差、乏力也是常见症状。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律失常等都会造成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也是常见的原因和合并症。感染、劳累、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原有心脏病加重等都会使心衰急性发作。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心衰患者持续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
井海云教授强调:“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患者每经历一次心衰加重事件,心功能就很难再恢复至上一阶段,呈断崖式进展。因此,心衰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早期规范诊治和管理,才能真正减少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早期多通路联合治疗模式
成效显著
目前,心衰发病机制复杂,仍被认为是心血管领域未被攻克的堡垒,历年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均指出,规范的药物治疗贯穿心衰治疗的全过程。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多机制、多靶点的联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井海云教授表示:“心衰患者往往合并症较多,治疗需综合考虑。指南推荐的心衰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干预心衰的发生、发展,尤其是2022年我国上市的某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用于治疗心衰加重事件后射血分数低于45%的症状性慢性心衰,通过修复心衰患者受损的细胞-信号通路来治疗心衰,延缓心衰的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开启了心衰多通路治疗的新时代。”
大力推进心衰中心建设
规范管理心衰病人
一旦确诊心衰,需长期管理,终身治疗。我国心衰患者长期面临着治疗难、欠规范、缺管理三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三大挑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了心衰中心建设,通过中心建设,推动心衰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落实国家“关于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落地和实施。
目前,我省已建成心衰中心7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井海云教授表示:“大量的心衰患者沉淀在基层,所以推动基层心衰中心建设是目前的重要工作。多学科团队管理使心衰患者明显受益,家庭参与的自我管理同样重要。规律用药,避免受凉感冒,不随意停药、减药或换药、做好日常监测、定期随访是预防心衰加重的重要手段,心衰的防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