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霞 巩义时报 吴瑞霞
2022年2月10日,是巩义籍男子王万冲骨灰安葬后的第二天,记者在鲁庄镇桑家沟村一个平常的小院里,见到了王万冲的家人。
院外阳光明媚,院内愁云笼罩。
客厅里,何玉花轻轻擦拭着丈夫王万冲的遗像,数次泪雨滂沱。
悲痛之余,让何玉花欣慰的是,丈夫的部分器官捐赠不仅使6人重获新生,爱心接力也正在引起共鸣。
2月2日,40岁的王万冲在宿迁因急性心梗被医生宣布脑死亡。晚上,家人忍着悲痛,遵照王万冲生前心愿,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2月3日(正月初三)上午,在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其中一肝一肺两肾立即用到了4名患者身上,还有2个器官,两天之内也使用到其他2名患者身上。为6名患者送去新年新生的希望。
大爱之举引发热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2月8日,共青团宿豫区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追授王万冲“宿豫好青年”荣誉称号,并在全区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中号召大家向王万冲同志学习活动,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着这位宿豫好人。
据何玉花介绍,王万冲捐献器官的想法源于2014年的一次手术,“那次是胳膊痛,从里边取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在等待化验结果的过程中,他说,病痛太折磨人,如果到了生命垂危的那一天,想把器官捐献,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后来,还提过一次。这次的器官捐献,就是为了完成他的心愿。”
何玉花和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她很遗憾:“发病的前一晚,他晚上12点到家,蹲在床边,说媳妇我爱你,爱孩子,我还嫌他烦,没想到,那居然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都没好好听,如果可以……”“他是一个特别顾家的人,给我和孩子买了保险、交了社保,唯独没有给自己买。病重了,我才知道,3年前他就血压高,患有心脏病,瞒着家人一直偷偷吃药,直到去世,我连他一瓶降压药都没见过。他一直都这样,所有压力都自己扛。”在那个农家小院,何玉花回忆起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有流不完的泪,说不完的话。
王万冲的母亲杨孝存被人扶着,说话带着颤音:“家里的顶梁柱走了,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刚开始提到器官捐献,我不同意,好好的一个人,咋忍心呀,媳妇做了我的工作,再加上儿子在世的时候就乐善好施。同意器官捐献,也是在完成孩子的遗愿。”
王万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厚重的乡土情怀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他于2007年来宿迁打工并娶妻生子,对于一个从零开始艰苦创业的“外地人”来说,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王万冲在宿迁的十几年间,不论是给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把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放在第一位,与人相处,他是出名的“热心人”,谁有什么困难,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都会主动帮忙。作为宿豫区迅哥有约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他长期到迅哥有约爱心小木屋等地做义工,平时积极参与捐款捐物帮困等公益活动。从2018年开始,共青团河南省委在江苏各地建立了工委组织,王万冲被宿迁广大河南同乡一致认同、一致推选为首任工委书记。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王万冲积极募资,为河南省信阳市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2021年7月,河南遭遇强降雨,王万冲积极呼吁、四处奔走,发动身边亲朋好友捐款捐物,亲自带领车队,将33车共计价值50万元以生鲜类为主的物资,如蔬菜、水果、饼干、方便面、常温奶以及毛毯等急需物资,及时送抵河南灾区。
他的小学同学王炎辉得知噩耗,万分惋惜:“我俩坐过同桌,他从小就乐于助人,勤奋节俭。成年后,我首次无偿献血就是受他的影响。这么多年来,他能累计献血4400毫升、能把器官捐给需要的人,作为他的发小,我一点都不吃惊,因为他一直就很有爱心。”
器官捐献之举为陌生的生命按下了重启键,使文明之风得以延续。他不仅把爱留在了宿迁大地,也为家乡增了光。桑家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王进道(王万冲小学时期教师)站在“好人家庭”墙前说:“万冲从少年时期就与人为善、勤奋刻苦。尤其是近两年,一直心系家乡,多次和村委协商共谋发展路径,没想到就这么走了。‘好人家庭’评审通过后,将对该户进行表彰,让‘好人精神’凝聚更多力量。”
目前,王万冲的家中有母亲、一个尚未成家的弟弟、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七岁半,一个四岁),妻子没有工作。
心中有大家,大家心中就有他。
王万冲离世后,何玉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了解情况后,宿豫区红十字会积极沟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全力做好王万冲家人后续的生活保障。在王万冲的家乡,鲁庄镇党委政府也把慰问金及时送到了这个突遭变故的家庭,并时刻关注着这个家庭的情况,随时准备给予必要的帮扶。鲁庄镇副镇长张梦雨表示,作为万千鲁庄人中的一员,王万冲是鲁庄人的骄傲,也是全镇人学习的榜样。下一步,将号召全镇干群学习他这种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持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让文明和谐之树在鲁庄大地开花结果。
何玉花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器官捐赠,使绝望的人重获新生。她今后要做的,就是把爱传递下去。
王万冲,正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人间。好人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