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更感受到了管城法院对困难企业的扶持与帮助,为我们雪中送炭和排忧解难!”今天,记者从管城区法院获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李超将一面锦旗送到管城法院副院长庄巧利手中,感谢法院帮他们妥善解决了“执转破”案件,并帮助企业要来了拖欠的工程款,让濒临破产的企业“绝处逢生”。
公司经营亏损严重,无钱还债濒临破产
2014年5月,李超(化名)在郑州注册成立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计算机程序软件开发,因受到疫情和今年暴雨影响,公司经营亏损严重。因拖欠张某等多名离职员工的工资无法支付,张某等债权人与河南某电子科技公司经过仲裁裁决确认了职工债权,后该公司仍未按裁决书履行义务,张某等债权人陆续向管城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管城区法院执行局经过线上线下财产查控后,发现该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对这起系列执行案件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经申请执行人张某等人的申请,法院将案件的执行案件移送至郑州市中院进行“执转破”审查,并于10月19日,由郑州市中院指定管城法院审理。
“执转破”雪中送炭迎转机
受理“执转破”案后,管城区法院副院长庄巧利作为承办法官查阅卷宗详细了解各方当事人具体情况,又结合管理人的调查情况,认为就这样将一个暂处困境的公司直接破产实在可惜。
如何用司法力量帮企业纾难解困,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发展?庄巧利调整办案思路,引导当事人通过和解方式解决纠纷,从而实现双方共赢。
对张某等债权人,承办法官耐心劝导,希望他们能给曾经工作过的企业一个新生的机会,虽然欠款数额不大,但对于一个经历了大灾大疫的中小微企业及创业者来说10万元的资金都是难以筹措的“巨款”,希望债权人能给予宽限。
对李超这边,法院一方面免除破产费,另一方面与管城区政府联动协调、共同筹措,将李超应付给管理人的费用核减至1.5万元,并予以救助。
回想起创业的艰辛和守业的不易,李超心酸难耐,但看到法院无私帮助,尽最大努力保住他奋斗多年的心血,李超非常感动,表示一定尽最大努力将钱尽快凑齐,还给债权人。
企业还了钱却陷困境,法官帮忙讨回工程款
12月7日,李超提出和解协议草案,并向法院申请破产和解,法院依法裁定认可和解协议。一周后李超将所有申报债权的款项打到管理人账户,由管理人将款项分发给各债权人,债权清偿率为100%。12月18日,管城法院裁定破产和解终结,至此,濒临破产的公司终于迎来生还希望。
事情的圆满解决促使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然而,“破产和解”只是给企业一个喘息的机会,想要获得新生仍然困难重重。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了解到,由于其他公司拖欠李超公司的工程款,造成企业的进入困境。管城法院当即决定“一帮到底”。在优化营商办公室的协调下,部分公司结清了拖欠李超的工程款共计20多万元,回款到账,公司终于“活过来了”。
破产速裁案件办理期限是6个月,往往相对简单的案件也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办结,而李超公司的案子从接收到案件办结共计历时57天,第一时间给了企业发展一线生机。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通讯员 徐晓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