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是河南省非遗项目之一,属民歌的一个主要载体,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是人们参与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而唱。在郑州市惠济区有这么一群人,伴随着黄河的激流,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他们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吼唱,洒下一路的热血奔腾、斗志昂扬,号子也就在黄河边民众一代代的吼唱中延续下来……
郑报全媒体记者 刘怡辰 文/图
代代吟唱传承,激发护黄士气
“嗨哟嗨哟……好、打住、坐桩……黄河铁军,战无不胜……”古老、悠扬,张弛有度、快慢相间的呐喊声,充满着感染力的声音,让旁观者听着也不由自主的热血奔腾。
9月11日上午,在惠济区黄河岸边,记者有幸看到了河南黄河防汛应急抢险队演练抢险中用到黄河号子的一幕。
“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自古以来,黄河洪泛不断,中华民族先民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黄河号子。” 抢险队的副队长刘德龙告诉记者,他家三代都在抢险队中工作过。目前抢险队中用的号子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固定的词,是抢险的过程中,号头根据场景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号子,带动队员们力量和速度,激发队员的士气,以达到齐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
40多岁的刘德龙,黝黑的皮肤闪着亮光,是土生土长的黄河人,前两天他与队员们刚参加抢险回来。他介绍,队里一共50多人,8个人一组,最大的将近50岁,最小的是90后,队员们大多是退伍军人。有些队员的家就在黄河边的村落,从小就耳闻目睹了黄河号子的故事。
听黄河号子,赏黄河文化
黄河号子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黄河号子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
抢险队的领唱高建忠说,黄河号子紧张、高亢,雄浑有力。共分骑马号(快号)、绵羊号(慢号)、小官号(慢号头、快号)和花号四种,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黄河号子内容丰富,号词大多取自劳动现场或生活中的一些民间故事。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黄河号子常常会出现在紧张、忙碌的抢险中,用来鼓舞施工人的士气。
最常见、最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音乐形式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高亢嘹亮。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感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重复进行。
在抢险队16年的队员杨琨是队里的全能型人才,他是一名退伍军人。黄河号子、抢险中用到的各种大型机械设备,他都得心应手,获得过不少奖项。
41岁的杨琨说,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黄河沿岸的抢险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只有在机械进不去的情况下,才会用到人工抢险。但黄河号子做为一项老式的抢险技能,在一些狭窄、机械展不开的地方,还是很有用的。第一次接触黄河号子是在一次抢险中,老队长带着一起喊号时,大家一起喊,但是他没开口,怎么觉得还可以以这种方式干活,但随着老队长的吆喝声,行动与吆喝声整齐划一,节奏、行动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的违和感,跟着一起喊反而更有劲了。
承载着历史,映照着未来
黄河花园口,是黄河防汛抗汛历史上最知名的地标,就坐落在郑州市惠济区境内。
作为抢险队中的小鲜肉90后的东仔,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抢险队里已经服务了近8年,同时也是抢险队中的颜值担当。他说,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家住在惠济区花园口镇花园口村,从爷爷到他,三辈儿人都守在黄河边,为黄河工作是他们家人的骄傲和梦想。
东仔的父亲也曾是抢险队的一员,所以东仔对黄河、对黄河号子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记得小时候黄河水在汛期比现在水位要高,父亲接到命令后就会赶赴到抢险现场。偶尔在家里劳作时,父亲也会喊两句,听着就感觉特别的带劲。
东仔告诉记者,以前到黄河边只看黄河。现在到黄河边不仅可以观唯美的黄河,同时还可以赏黄河沿岸的美景。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惠济区到黄河边的生态景观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化着,树多了,绿化更好了,往返黄河边的道路更宽、更平了,黄河边的景色变得更美了。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惠济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的起步区,进入了一个蓄势待发、大有可为、跨越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惠济区一次伟大的历史进程,也让惠济区进入了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黄河号子千年不变的吟唱传承,承载着历史,映照着未来。年轻的黄河人正用他们的忠诚守护着黄河,用青春续写出一曲曲传世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