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协主席段世杰
郑州日报报道截图
郑州晚报报道截图
(郑报融媒记者专访中国田协主席段世杰)
(现场视频↑)
郑报融媒特派记者 杜长涛 薛军 苏瑜 厦门报道
1月6日上午,被国内跑友誉为“开年第一跑”厦门马拉松鸣枪开跑。
有着17年历史,目前已然是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协“双金标赛事”的厦马,不仅吸引了38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选手参赛,国内众多的马拉松举办城市也纷纷前来观摩考察。
应厦门市政府邀请,郑报融媒记者随同郑州市相关领导前往厦门观摩赛事。在厦马的比赛现场,中国田协主席段世杰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作为中国田径的掌门人,段世杰对于国内发展得方兴未艾的马拉松赛事深有感触,在他看来,马拉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大大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建设。对于去年刚刚起步的郑马,段世杰也热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在中国田协注册举办的各类马拉松赛事达到1000多场。在段世杰看来,有着悠久历史而且参与人群广泛的马拉松运动是一种世界语言,它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经济增长、文化传播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普及,马拉松已然成为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举办马拉松所需要的软硬件的条件,也在推动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的提升。
“早在100多年前,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就指出,体育运动能够在年轻人当中塑造和推动追求卓越的文化”,段世杰说,“优秀的选手是一种卓越,高素质的表现也是一种卓越,会引来人们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无形当中,自然就促进了文明程度的提高。”
段世杰用“自己家里的大事儿”来比喻一场马拉松:“家里来客人了,每个人当然都要穿得光鲜亮丽,拿出最好的精神头儿。城市也是这样,要举办一场马拉松,自然要有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不仅市委市政府重视,随着马拉松文化的深入人心,市民也会重视,甚至会反过来要求政府来加强和改进城市建设。就像厦门马拉松举办之初,海边有很多违章建筑,以马拉松赛为契机,将这些影响市容的违章建筑拆除,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兰州也是这样,借着马拉松的机会,对黄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整治,环境大大改善,漂亮的景观,市民也引以为豪。”
在市容市貌的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段世杰也很看重“软实力”的提升:“每一届马拉松比赛中,志愿者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马拉松比赛培养、建立起来的志愿者队伍,也能够在城市所有的大型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中都能起到带动示范作用,进而会推动整座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
此外,马拉松也有着很强的教育感化功能。马拉松是一项对体能、意志要求很高的运动,马拉松的影响力渗透到家庭当中,会对家庭成员内部产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大的方面,也会使城市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
推进生活化 释放生产力
近年来,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发展呈井喷状态,各地都掀起了马拉松热潮。这也逐渐引来了反对之声,认为赛事过多。对此,段世杰表示:“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是我们的理念。作为马拉松从业者,我们一定不能仅仅是为跑步者搭建一个跑步的平台,提供一个跑步的机会,而是要推行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让马拉松逐渐生活化。”
“我在和其他国家的田径协会领导交流时,也会经常谈论到马拉松的话题。印度田协的领导告诉我,他们国家一年的马拉松赛事也有1000多场。无论是按人口,还是按经济总量算,相比之下,我们的算多吗?而美国,据说一年都达到了3万多场。当然,这其中既包括了像波士顿马拉松这样的世界大满贯赛事,也包括了在各个城市、乡村、学校进行的各种规模、各种模式的路跑活动。美国有3亿多人口,中国有14亿人口,这样比较,我们的赛事活动数量差距还非常大。可以看出来,马拉松在美国已经非常普遍,非常生活化了。
对于我们来讲,不必特别纠结于数字,而是说要让马拉松代表的健康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更多人。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不是说一搞马拉松就一定要是全程的,人数规模要很大的。也可以做一些小型的,5公里的、10公里的,慢慢培养人们的兴趣、培养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在这基础上他们会逐渐提升能力,逐渐去参加半程、全程赛事。这样,人群会逐步扩大,而马拉松也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此外,马拉松也是生产力,在城市建设、交通、旅游、餐饮、体育用品消费,甚至是扶贫工作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段世杰说。
建言郑马:延伸“小而美” 提升影响力
对于去年的首届郑州国际马拉松,段世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郑州马拉松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很高,通过和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构合作,办得非常成功。结合“生活化”的目标,段世杰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多办一些小型赛事,完善赛事体系,加快马拉松的普及,加深更多普通人对马拉松认识,以此扩大郑马的影响力,促进郑马的发展。”
段世杰特别提到他在福建参加的一次“美丽乡村马拉松赛”:“这个比赛的规模并不大,不到1000人,路线也不长。但村里风景秀丽,参赛选手热情很高。比赛举办当天,村民当地的红薯、茶叶、土蜂蜜等特产拿出来展示,还特别搭建了大棚,提供当地特色的饮食服务。这其实是一次很好的体育+旅游的实践。大家来到这里,跑步健身的同时,又欣赏了风景,吃了农家饭,临走时再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回去送亲戚朋友,是一次体验非常好的周末休闲游。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当地的绿色食品也被更多人知道,拓宽了销路,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旅游资源也很丰富,非常适合多搞一些这样的小型马拉松比赛。越是偏远的地方,往往风景越好,当地的产品更绿色环保,通过这样的比赛,吸引人群,拉动消费,也能对当地的扶贫攻坚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以郑马为例,郑州市有16个县(市)区,都可以结合各自特点搞小型的赛事,把比赛和旅游、休闲结合起来,既推动了全民健身,又能促进消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这些比赛又都可以纳入郑马的体系,这会使参与马拉松的人群逐步扩大,在这些小型赛事中的参与度又可以作为郑马报名的一项考核指标,以此来提升跑友的积极性,这样郑马的影响力自然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成功。”段世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