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力农业“芯片” 两家企业实验室晋级“国家队”

2025-10-2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石。10月28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种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我市正锚定“打造现代种业强市”目标,统筹推进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全市种业呈现创新动能持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良好态势,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种源根基”。

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双管齐下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源头活水”,我市始终将其作为种业发展的战略基石,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本”,全方位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体系建设。历时三年开展全市农业种质资源系统普查,抢救性收集资源225份,“新密超化大蒜”入选“河南省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十大重要成果”,成为郑州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标志性代表。同时,大力扶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秋乐种业、金苑种业两家龙头企业分别获批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在荥阳市和高新区规划建设的育种产业集聚区已集聚基地50多个,总面积超1万亩。

通过持续攻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陆续推出。MY73、现代959单品种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十强。2023至2024年,共有26个品种被评为河南省重大品种试点,占全省近40%。

在生物育种方面,我市积极推动前沿技术落地转化,目前有3家种子企业获批全国第一批转基因生产经营许可,11个转基因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在试点种植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虫增产效果。

全市培育持证种业企业115家

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力军”。我市通过政策扶持、梯度培育,着力打造种业企业梯队。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累计下达资金1500多万元,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超1.7亿元。目前,全市培育持证种业企业115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1家,为全省唯一;“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占全省2/3。

2024年,全市种业企业销售额突破50亿元,豫玉种业、现代种业、秋乐种业销售额跻身全国种业20强。我市还积极融入“中原农谷”建设,挂牌成立“中原农谷(郑州)种业创新示范基地”,为种业企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新品种展示示范是连接“育种端”与“应用端”的关键纽带。我市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种业成果转化平台,小麦、玉米、蔬菜三大地展年均吸引参展企业近千家,展示新品种3万多个。“中原地展”首创“地展+网展+会展+蔬菜文化节”四位一体办会模式,成为郑州种业对外合作交流的靓丽“名片”。

此外,占地440亩的“中原种业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我市还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承办“第七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新品种观摩会”,吸引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显著提升了郑州种业的国际影响力。

力争“十五五”期间新增1~2家上市企业

推进种业强市建设,我市将有哪些系列举措?报告明确,下一步郑州将聚焦“育龙头、强科研、建基地、促转化”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奋力开创种业强市建设新局面。

在“育龙头”上,主动融入“中原农谷”发展战略,引导企业集聚资源,力争“十五五”期间新增1—2家上市企业;在“强科研”上,建设一批市级种质资源库,新培育2个以上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主攻前沿核心技术,力争“十五五”期间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主导新品种3—5个,推动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在“建基地”上,提升育种基地能级,持续推进农业科创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一中心两基地”建设,打造“五良”融合示范基地;在“促转化”上,持续提升“小麦、玉米、蔬菜”三大地展等平台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支持种业企业、科研单位和推广机构组建产业技术服务联盟,打通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探索设立市级种业发展基金,让更多优质种子扎根田间、结出硕果。

记者 董艳竹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