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晨光中,一辆熟悉的公交车没有像往常一样驶向繁忙的站点,而是静静地停靠在西四环与公明路一所敬老院门口。当全国“敬老月”的温情与重阳佳节的厚重相遇,10月27日,郑州公交集团第三运营公司一车队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他们带着从“十米车厢”内积累的耐心、细心与责任心, 开启了一场名为“爱在敬老,情暖重阳”的特别行动。

“阿姨,这花送给您,祝您健康长寿!”S113路车长常运好将一朵鲜红的康乃馨轻轻放在91岁的路奶奶手中。路奶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用布满皱纹的手接过,然后像个小女孩一样,把花捧在胸前,转头向身边的老伙伴们展示,眼里闪着光。这一刻,一束普通的鲜花,完成了它的升华——它不再是简单的礼品,而是一份被郑重交付的“仪式感”,它让每一位接受者感受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被看见的价值。

在理发区,志愿者常运好手中的电推刀发出均匀的嗡嗡声,他正专注地为一位老人修剪鬓角。勾奶奶要求“鬓角修短点,利索”,理完发后,她对着镜子左右端详,满意地点点头。
熟悉的乘客或许能认出,这就是那位驾驶技术平稳、每次停靠站都耐心等待老人的五星级车长——常运好。此刻,他手中的工具从方向盘换成了电推刀,但服务的对象未曾改变,那份确保每一位“乘客”安全、舒适抵达目的地的初心,也一以贯之。

“开公交车要稳,剪头发更要稳,都是手上功夫,都需要细心。”常运好笑着说。这种从公交车的“掌舵者”到敬老服务的“掌剪人”的角色转换,正是公交人服务精神最生动的延伸。
当那个写有“幸福安康”字样的大蛋糕被推出时,志愿者们别出心裁地将其装饰成了一张“公交线路图”。用奶油画出的环形线路,连接着一个个写着站名的水果块——“健康站”、“快乐站”、“长寿站”。这份独特的“甜蜜路线图”,瞬间拉近了与老人们的距离。
在为老人剪指甲的环节,公交志愿者牛福安展现出了公交车停靠站时般的极致平稳。他半蹲着,将老人的手轻轻放在自己膝上的软垫上,每一剪都小心翼翼。“在车上,我们要保证乘客的平稳;在这里,我们要保证爷爷奶奶心里的安稳。”牛福安说道。
在一辆崭新的新能源公交车前,志愿者们为老人们拍下了一张张特别的“时尚大片”。这个背景的选择别有深意——它不仅是拍照点,更是一个关于“适老化”的无声宣言。志愿者们耐心引导:“爷爷,您请上车,安静得很,以后您们出门更舒服!” 老人们坐上公交,与这台代表城市未来的交通工具合影。

87岁的王大爷拄着拐杖,在志愿者的搀扶下,挺直了曾在这座城市开过多年“老解放”卡车的腰板,与这辆静若处子的“未来之车”留下了一张合影。公交锃亮的镜面,映照着他饱经风霜却写满自豪的脸庞。他没有像往常拍照时那样说“老了,不好看”,而是认真地整理了一下衣领,感慨道:“我得好好跟这个‘新家伙’合个影!”
另一位爱美的李奶奶,则特意在镜头前摆出了“点赞”的手势,绿色的车身与她银色的发丝相映成辉。她笑着说:“这车真漂亮,车门槛低,我们老年人腿脚不方便,上下容易多了!”快门声响起,定格下的是老人们久违的、神采奕奕的瞬间。这些照片,将成为自我认同的珍贵镜像。看,我依然很好。
车轮滚滚,驶向的不仅是远方,更是人心的深处。当公交志愿者将十米车厢内沉淀的温暖与责任,倾注于敬老院的方寸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城市最动人的运行图景:它的公共脉搏,始终与每一位市民,尤其是长者的幸福心跳同频共振。
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