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比拼的擂台 思想碰撞的平台 资源链接的枢纽 梦想展示的窗口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在郑州举行

2025-10-1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重塑数据中心互联的“光速立交桥”、催化绿色能源新未来的“半人工酶”、构建类脑通用模型的“袖珍大脑”……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在郑州大学主校区顺利落幕,当天,来自国内外高校的6支参赛团队在冠军争夺赛中同台竞技决出冠亚季军。大赛期间还举办了资源对接会,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孵化、融资;举办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邀请全球高校校长、专家学者对话交流;发布《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与《智慧教育时代的创新密码:世界大学生创新发展报告(2025)》,深度分析全球高校在智慧教育时代的创新逻辑与未来图景。

巅峰对决,参赛团队覆盖世界百强高校

10月13日~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4720个入围项目涵盖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萌芽赛道五大类。

据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历经十届积淀,已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创新实践大平台。作为推动中外科技交流和青年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以“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为总体目标,吸引了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亮点纷呈。首次全球多点布局,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实现世界百强高校全覆盖,有力促进青年学生跨时空交流,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赛事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聚焦国家战略,在高教主赛道“四新”“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增设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5个参赛项目类型,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关键领域创新攻关。同时,面向高中学生设置萌芽赛道,为“我敢闯、我会创”埋下种子,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在产业赛道中专门增设“区域特色产业组”,引导高校聚焦河南省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参赛,助力中部地区崛起;增设“成果转化组”,共有19.3万个项目、47.2万人次参加,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清华夺冠,“智人HRM”模型打造“袖珍大脑”

撰文绘图、视频生成、答疑解惑……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AI的无所不能,支撑这些能力的,往往是拥有数千亿参数的“庞然大物”,消耗着巨大的算力能源。如何让模型变得更“聪明”而不“膨胀”?如何让它像人类一样进行深度高效的思考?是当前AI面临的核心困境。在冠军争夺赛中,清华大学《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项目斩获冠军,项目团队从人脑的运作机制中汲取灵感,正在书写这一问题的答案。

人脑是目前已知最高效、最智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它无需万亿参数,却能进行精妙的推理、创造和规划。该项目的核心是团队自研的 “智人HRM”深度推理模型,它不追求模型的“体型”膨胀,而是致力于为AI打造一个更接近人类、更高效的“大脑”。与追求参数规模的传统路径不同,HRM走的是“精兵强将”路线:参数量极小,相比于动辄万亿参数的主流大模型,它像一个轻巧的“袖珍大脑”,天生具备低功耗、高效率的优势;虽然模型小,但思考“深度”能力强悍,好比一位深谋远虑的棋手,能够前瞻十几步,进行复杂的逻辑链推理;性能卓越,在衡量通用人工智能(AGI)核心推理能力的ARC-AGI测试中,其表现超越了Claude 3等顶尖模型,证明了“小模型,大智慧”的全新可能性;具备极强的小样本学习能力,仅需数百条数据即可完成训练,且效果优于国际一线的大语言模型。

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只是第一步,据了解,为解决基础模型与真实世界应用之间的“技术断层”,该项目正聚焦医疗、AI4S(科学智能)、机器人、芯片端侧部署等高壁垒领域,努力将最前沿的类脑智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各个行业的先进生产力。

创新引领,技术突破带动AI智能迈向新纪元

斩获冠军的类脑AI项目,正尝试为机器赋予一颗更接近人类的“心”与“脑”。它告诉我们,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或许不在于建造更庞大的“数字巨人”,而是雕琢一个更精巧、更善于思考的“智能灵魂”。事实上,不止是夺冠项目,其他参赛项目也都在指向一个未来——我们期待已久的智能新纪元。

获评亚军的浙江大学《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项目,明确了一个目标:打造一支高效、可靠、低成本的“AI数字员工”军团,让人工智能像电力、互联网一样,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为企业赋能,为社会提效。从实验室到市场,该项目背后是坚实的科研壁垒:累计发表顶尖论文317篇,已授权专利60余项,确保了技术的自主可控与持续领先。更重要的是,它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化能力,目前公司已为2000余家头部品牌提供智能服务,覆盖快消、零售、金融等20多个行业,累计部署30万AI数字员工。

获评季军的香港中文大学《光速智联—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神经形态光学处理器》,南京理工大学《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牛津大学、莱斯特大学《Enzyme Surge 酶激增》,南洋理工大学《BIOV—前沿再生医学细胞治疗平台》项目,从不同维度共同描绘了一个更高效、更绿色、更智慧的未来图景。

据了解,通过大赛互动,不少选手们已在赛场之外积极展开交流,探讨未来互相拜访、深化合作的可能。“清华做的是AI大模型,偏基建层面。在我理解里,它是未来的‘水’和‘电’,我们更偏向AI应用层面,做智能体,可以理解成是在‘造电器’。”谈及项目之间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季军项目团队成员王本善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表示,很荣幸能在AI应用这个赛道上作为中国的力量之一,参与全球化竞争。

荣誉背后,顶级赛事赋能人才培养

于挑战中见真知,在交流中促成长。“国创赛”的帷幕已然落下,思维碰撞的火花却依然闪耀。从陈威廉的“破圈”求索,到陈哲乾的薪火相传,再到高翔宇的专业正名,三位参赛者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共同勾勒出大学生创新大赛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技术比拼的擂台,更是思想碰撞的平台、资源链接的枢纽与梦想展示的窗口。在这里,青年学子们验证价值、分享经验、突破局限,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跨越式成长。
清华大学冠军项目团队成员陈威廉:在碰撞交流中校准方向

对于陈威廉而言,参赛的核心意义在于“挑战自己”并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他坦言,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团队很容易陷入“自嗨”状态,过于笃定自身方向的正确性。他的团队目前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并计划继续扩张,正因如此,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来自外界的真实反馈。

“能够听到大家的声音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们做的这个方向对他们到底有没有价值。”陈威廉特别珍视这次参赛与不同背景人群交流的机会——无论是与AI行业有一定距离的普通大众,还是行业内的上下游伙伴与应用开发者,这种广泛的碰撞与交流,正在帮助团队不断优化研发路线,校准追逐梦想的航向。

浙江大学亚军项目团队成员陈哲乾:为在校创业者点亮前路

“初期‘踩了一堆的坑’,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谈及在校期间的创业经历,陈哲乾表示,学校给了他最有力的托举,是他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一知智能是源自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项目负责人,陈哲乾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例证明,从学校开始创业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创业不必等待所谓的“完美时机”,鼓励更多学生敢于早期创业。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在校创业的学生,当你的社会资源几乎为零的时候,所有资源都可以从学校开始。

南京理工大学季军项目团队成员高翔宇:材料专业蕴含无限可能

“软件的基础是硬件,硬件的基础就是材料。我想让相关行业、专业的同学看到,我们有无限创新的可能。”高翔宇说,材料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与升学方面承受着一些质疑,此次能够站在冠军争夺赛的舞台上,他感到无比荣幸,希望通过大赛的平台为专业“正名”,向公众展示材料学科作为万物根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谈及名次之外的收获,高翔宇表示,特别珍惜课外实践机会,在学校和大赛平台的支持下,他得以走进相关企业、实验室和高校交流,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实战经验,深入了解材料的市场定位与下游客户的需求,这对他而言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

记者 张竞昳/文 徐宗福/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