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戏” 就在你我身边

2025-09-0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编者按】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呈现人间万象、映照市井百态,让人心灵充盈、精神富足,让城市文脉绵长、开放包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坚持以文化城、以文惠民、以文促产,大力推进文化郑州、戏曲郑州建设,突出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科技赋能,统筹资源打造“郑州有戏”品牌,充分展现戏剧文化魅力,建设有味道、有温度、有厚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当前,郑州戏曲艺术发展状态如何,在广大市民观众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报记者对市民观众、戏曲院团、演出场馆等进行了系列采访。

当清晨的阳光爬上二七塔顶,不远处的三角公园里已响起豫剧的吊嗓;当夜幕降临德化街的霓虹,城市剧场正上演座无虚席的《朝阳沟》。在“戏曲之乡”河南省会郑州,戏曲从未远离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它藏匿在老街坊蒲扇摇晃的节拍中,回响在年轻人手机直播的唱段里……3600年的商都郑州,用青铜器铭刻历史,也用戏曲滋养着城市的呼吸。这是流淌在郑州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古老艺术与现代都市共同谱写的永恒协奏曲。

守正创新,年轻人正涌入戏院

“要说戏曲在我生活中的‘含量’,昨天我才去过嘞。”8月的一个下午,由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绎的豫剧《白蛇传》在河南儿童影剧院精彩上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吴素真带领着演出队伍将“断桥重逢”与“水漫金山”等精彩桥段通过戏曲的方式完成重现。为了看这一场戏,今年24岁的戏迷李斌杰可谓马不停蹄,从刷到节目讯息到辗转入场,仅用了不到24小时。

从年少时在电视屏幕前看《梨园春》的小伙子,到如今穿梭在各大艺术剧院、排练场馆的“青年戏迷”,谈起自己为何年纪轻轻便对戏曲如此“狂热”,李斌杰说道:“舞台上每个唱法与音符,每种腔调与流派,当你足够了解它,就能唤起你的乡土共鸣,那一刻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像李斌杰这样喜欢豫剧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要么在父辈祖辈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要么在身边同学带动下开启观戏“初体验”,要么被当代豫剧精美的舞台、表演、服装等艺术设计元素吸引,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戏迷”。“如果你能去看一场新编历史剧《妇好》,我相信你也会喜欢上现代豫剧表演。”李斌杰说道。

恢弘叙事、精美服装、全新演绎,如今的豫剧表演,正以“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作为追求目标,不断守正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同时积极融入市场,用优秀作品吸引着青年群体入场参观。如今,在一批批涌入剧院,购票入场的群体中,年轻面孔早已超过半数,他们不仅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主体,也为豫剧的振兴与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希望。

当下,坐在大剧院、小剧场中,不再只有中老年观众跟腔念调,青年群体也在用手机和互联网,将自己所热爱的戏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成为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一部分,为豫剧的持久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脉相承,戏迷群体热爱不减

拜大年、赶市集、逛庙会,每当逢年过节,便是资深戏迷郭伟峰最兴奋的日子,因为一场场好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无论是一台大戏的连折唱响,还是多台好戏的燃情对唱,从农历二月十九到四月十二,家乡沈丘热闹的看戏氛围,至今还在他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说起有关豫剧的一切,郭伟峰可谓是滔滔不绝。“咱豫剧是五大剧种之一,受众非常广,不仅有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还有许多代表剧目……”从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到改革开放后一系列新编豫剧走向历史台前,在讲述过程中,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记忆与情怀,道出了一代代戏迷保持热爱的底层答案。

“豫剧的生命力来源于它对忠孝仁义、民间伦理的深度诠释。”据了解,作为发源于中原腹地的本土剧种,豫剧从它诞生起就以“民间视角”讲述大众故事,承载着普通人对忠孝、善恶、情义的朴素认知,再加上人人都能听懂的“中州韵”,这使得豫剧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收获了群众的喜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戏迷群体也逐渐从台下的“观看者”,变成了戏曲艺术的“参与者”与传播者。据记者了解,对专业戏曲院团的演出,近年来都有年轻人的主动加入,化身剧团“宣传员”;每逢需要新鲜血液注入,各大戏团便会去专门学戏的“戏校”进行人才选拔和招聘,推动演职队伍的新陈代谢。除此之外,短视频与平台媒体也让艺术家和戏迷朋友有了展示自己、沟通联络的空间,以此来拉近彼此感情,推动现代豫剧的传承发展。

市井烟火,一出好戏就在身边

初秋,人民公园西门的树荫下,一大早就有三三两两的老大爷拉着二胡,吟着戏腔,沉醉在自己所喜爱的选段之中。“今天人数还不是最多的,天气好的时候,公园里唱戏的人更多,围观的人可真不少。”郭伟峰告诉记者,在郑州,能听戏的去处可太多了,无论是露天的公园,还是大气的剧院,都是戏曲爱好者可以看戏的好地方。

如今,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文博公园等都有戏迷身影出现,“大石桥有戏”、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地也成为戏剧爱好者的聚集地,河南艺术中心、郑州大剧院、小皇后大剧院也都不时有演出登台。城市的发展不仅让公园与绿地成为戏迷“亮一嗓”的好去处,也让许多高质量剧目走进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着市民的精神世界。

今年1月,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组织“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叫响《梨园春》等知名品牌,推动豫剧振兴发展。5月7日,2025年郑州市“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正式启动,数百场惠民文艺演出将戏剧舞台搬进社区、农村、学校与商圈。时至今日,“见‘郑’美好·清凉消暑季”——2025郑州暑期促消费活动又将带着豫剧《黄河儿女》于8月23日、24日在郑州大剧院戏曲厅精彩上演,用行动落实文化惠民的实践。

在市井烟火中,在好戏连台里,郑州有“戏”,就在你我身边!

本报记者 李居正 秦华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