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一晃暑假就过去了,今年我可算没像往年那么焦头烂额了。”
“真没想到,孩子的这个暑假,不光作业没落下,还学了很多课外知识,交了新朋友,我们当家长的别提多高兴了。”
8月31日,惠济区迎宾路街道迎宾社区的很多家长提起刚刚过去的暑假,纷纷称赞社区的“暑期课堂”办得好。今年暑假,迎宾社区策划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课堂”活动。来自中国矿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8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与30名孩子共同开启了一个充实而多彩的暑假。
志愿领航:让科学启蒙有了“青春坐标”
“纸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图画会‘动’起来?”“铁树真的能开花吗?”暑期中,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朱英浩,化身孩子们眼中的“科学魔法师”,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实验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从“变废为宝”的造纸实验,到妙趣横生的光影游戏,再到揭示奇妙微观世界的化学小实验…… 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是“科学精神从小培养”理念的生动实践。孩子们在动手实操中领悟“实践出真知”,在观察思考中懂得“探索无止境”,更在与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互动里,触摸到知识背后的家国情怀。
志愿护航:让研学之路铺满“成长刻度”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信息技术设备,它能精准捕捉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中科光启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大学志愿者张倩的讲解让孩子们眼中充满好奇和惊叹。
暑假期间,来自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的张倩、杨蕊、惠美柔等7名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了8场“行走的课堂”。他们走进惠济区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触摸国家科技发展的前沿脉动;驻足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纪公庙,对话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漫步黄河博物馆,读懂母亲河奔腾不息的文明密码与生态智慧;探访郑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感知生命奇迹的顽强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意……
大学生志愿者们以“讲解者+引导者”的双重身份,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融入每一处解说。孩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渐渐明白: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今日对历史的敬畏、对科技的向往,终将汇聚成建设强国的青春力量。
志愿接力:让成长课堂延续“向善基因”
“哆啦咪嗦……”这个暑假,迎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古筝教室里,悠扬琴声此起彼伏。“古筝暑期课堂”不仅教会孩子们弹奏技巧,更在旋律中培育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让传统民乐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小先锋专列”志愿服务队的孩子们在社区捡拾垃圾,志愿者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孩子们每一次弯腰,是对公共环境负责的态度养成;志愿者每一次解说,是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历练。
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深度参与这些活动,为暑期课堂注入了鲜活的“代际传承”基因。这些从家乡走出去的 “学长学姐”,带着在外求索的见识与沉淀回到故土,用“乡音”讲新知识、用“青春语”传真价值。“大孩子带小孩子”“同龄人影响同龄人”的模式,让教育如春风化雨,直抵心灵,也让“向上向善、反哺家乡”的种子悄然扎根在孩子们心底。
这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暑期实践中,正是迎宾社区党支部以党建为“绣花针”,穿起“校—家—社”育人千条线,精心绣制的“家门口”成长图景。社区党支部主动搭平台、聚资源、强服务,以返乡志愿者为温度纽带,打造了党建引领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鲜活样本。
迎宾社区党支部负责人说,下一步,社区将继续紧扣居民所需、孩子所盼,持续擦亮“青春志愿反哺”金字招牌,让孩子们在社区这个“人生第一课堂”里触摸理想模样,在服务家乡的实践中找到奋斗方向,在家门口的热土上锤炼担当肩膀。
记者 李宇航 通讯员 张俪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