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传播 呈现石窟魅力
——访中国摄影杂志社 社长陈奇军
石窟摄影作品如何通过专业媒体及新媒体平台“破圈”?在参观完“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后,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编,中国摄影杂志社社长陈奇军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陈奇军表示,本次展览的摄影家们,不仅是石窟之美的发现者,更是优秀文化的守护者。他们通过美妙的镜头语言,再现了巩县石窟的千年艺术精魂,而作为传播者,如何让巩县石窟从河洛大地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如何将这种文化光芒辐射得更广、更远,值得思考与探索。
“当下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快捷,主流媒体可以探索通过更加多样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的传播内容、更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来呈现巩县石窟的魅力。” 陈奇军还建议,在传播过程中,不要只停留于简单的文字资料介绍和摄影作品呈现,而应该把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讲述出来,这样的传播才能更加有温度、更加打动人心,这便要求摄影家对文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拍出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
在陈奇军看来,传播还应该考虑到传播给谁的问题,石窟摄影作品的受众应该是普通的观众,从这个层面来说,摄影家讲述的故事不一定从摄影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呈现,而应该考虑到观众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在这个创作方向的引导下拍摄出的作品才具有更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本报记者 秦华 专题摄影 本报记者 唐强 徐宗福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