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如意湖畔的《如意龙湖?船说郑州》游船上,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上演。参与 “旅博牵手 书写‘船’说”活动的郑州本地多家博物馆负责人,在 5.2 公里的沉浸式航程中,深刻感受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力量 —— 文化不再是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在水幕光影中流动、在互动体验中生长的 “生命体”。
文旅融合:让文化从 “静态” 走向 “活态”
《如意龙湖?船说郑州》作为郑州国际文旅新场景标杆,以 12 幕真人演艺与 360度全景舞台,将中原千年文化浓缩于航程中。升级后的 “双向叙事” 设计,让游客在 80 分钟内完成 “穿越三千年、触摸新时代” 的体验,这种创新形式让博物馆人深受启发。
“这是一次成功的文旅融合实践!”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红新认为,活动通过资源活化、集群效应与科技赋能,让历史与文物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叙事。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雪则盛赞其 “打破了博物馆‘静态展示’的局限”,《将进酒》朗诵与少林功夫表演,既展现了郑州 “诗词之城”“功夫之都” 的气质,更让观众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副馆长陈秀娟感慨,活动搭建了博物馆与文旅项目深度交流的平台:“把博物馆的文化厚度通过游船传递给大众,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让博物馆文化‘活’了起来,这种形式潜力巨大。”
跨界触动:文化传播场景的无限延伸
跨界互动中,“文化传播可以跳出场馆” 成为共识。李红新体会到三重触动:文旅融合让城市历史 “活” 在当下,城市记忆化作可感体验,跨界碰撞让专业传播找到大众共鸣点。徐雪则深刻感受到 “跨界是思想的交融”,她畅想将传拓技艺与游船结合,设计 “夜游如意湖?拓片寻宝” 活动,让游客在实景中感受非遗魅力。
“博物馆的文化不该‘藏’在展柜里。” 陈秀娟的感悟颇具代表性,她表示,未来将探索 “文化 + 旅游场景” 模式,让砗磲文化、海洋文化借旅游的 “船” 抵达更多人心里。郑州瓷源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陈静则从陶瓷与水的 “对话” 中获得启发:“陶瓷是凝固的艺术,‘船说’是流动的叙事,二者结合能让陶瓷里的历史细节比讲解更有穿透力。”
游船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游船之旅成为 “流动的文化课堂”。李红新认为,游船打开了郑州城市形象的窗口,让人在轻松中体验历史与风光;徐雪被《将进酒》中 “墨迹随水波荡漾” 的细节震撼,感叹 “文化如水,生生不息”;陈秀娟沉醉于龙湖夜景与水上演艺,称这种 “文化 + 休闲 + 交流” 模式将成文旅新趋势。
陈静的体验更具独特性 —— 她在《百家姓》水幕中看到与馆内战国陶范同款的铭文,在《功夫少林》中找到与唐代武僧瓷俑的招式默契:“像翻阅‘会动的陶瓷史’,原来我们守护的陶瓷早已刻下中原文化基因,而‘船说’让这基因有了‘活’的表达。”
未来展望:从 “馆舍天地” 到 “大千世界”
随着 9 月底 “运河漫境” 项目落地,“船 + 岸” 立体文旅空间将形成。李红新期待郑州从 “文旅中转站” 变为 “目的地”,陈静则计划将陶瓷纹样融入水幕设计,让游客 “乘一艘船、赏一路瓷、读一座城”。正如徐雪所言:“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旅游如舟,载文远行,我们都要做‘文化之舟’的划桨人。”
记者 谢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