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联系人”遭遇催款 合理维权这里有“招”

2025-08-1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莫名其妙成为朋友信用卡的紧急联系人,我根本不知情。现在朋友信用卡欠款逾期,银行经常给我打电话,让我转告欠款人还款。面对这种催收骚扰,真是不胜其烦。” 说起最近遇到的“烦心事”,市民万女士苦恼不已。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涉及信用卡催收的投诉已成网络投诉热点,有不少市民表示,在不认识所谓的“欠款人”的情况下,却被填写为“紧急联系人”,且频繁遭受银行或第三方催收机构的骚扰,个人信息保护与安宁权遭受严峻挑战。

为何银行在催收时频繁联系非关联人士?遭遇此类骚扰该如何应对?法律人士表示,银行及监管部门相关制度亟须完善,市民可合理维权。

频遭“精准误伤”,市民遭遇催收“困局”

“自去年下半年起,频繁接到某银行外包催收公司的电话。对方态度非常强硬,让我‘转告张某尽快还款’。”市民李女士反映,与张某不熟悉且已多年未联系,但催收人员称“她填表时写的紧急联系人是你”。“我多次向该银行客服投诉,但依然时常收到催债电话,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其实,在信用卡申请流程中,“紧急联系人”一栏本意是为持卡人突发状况预留的备用联系方式。然而现实中,这一信息却被部分持卡人随意填写,甚至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信息。

赵先生表示,银行催收时才得知,自己莫名其妙成为一位陌生人信用卡的紧急联系人。“根本不认识这个人,银行催收却‘找上门’。”赵先生认为,银行在审核环节存在漏洞,导致无关人员被牵连。

连日来,多位市民表示曾有过此类无奈遭遇。“这种情形的发生,应该是部分银行在发卡环节对联系人的确认普遍薄弱甚至缺失,加之个别催收机构为追求效率滥用信息,从而导致许多市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至催收风暴的中心,成为‘精准误伤’的对象。”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分析。

据了解,类似投诉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金融监管机构官网留言板以及社交媒体上大量存在。不少受害者反映,反复向银行投诉后,骚扰行为可能暂停一段时间,但不久又会“换一家催收公司”卷土重来,维权陷入拉锯战,如何成功维护自身权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维护合法权益,法律人士“出谋划策”

面对这类无妄之灾,普通市民究竟该如何应对?来听听银行业内人士和法律专家,为您出谋划策。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对债务人本人及其担保人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采用暴力、胁迫、恐吓或辱骂等不当催收行为。”一银行工作人员建议,遇到此类情形,可致电银行信用卡中心核实,如确属误填,可移除联系人信息或者屏蔽此类电话。此外,还可通过官方渠道投诉,进而核查催收行为是否违规。

如果投诉过后,对紧急联系人进行催收、施压、骚扰甚至威胁的行为仍在持续,则已涉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对此,北京乾成(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褚亚堃建议大家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维权:首先,向涉事银行及实施骚扰的催收机构发送正式的书面声明,要求其立即永久删除本人联系方式,停止一切形式的联系与骚扰。其次,向金融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投诉举报。此外,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催收过程中出现的侮辱、诽谤、恐吓威胁、频繁骚扰等可能违反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的行为(如涉嫌寻衅滋事、非法催收等),可以要求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信用卡催收本为保障银行权益,但若因审核不严、催收不当导致无辜市民受扰,则背离了金融服务的初衷。行业人士建议市民遭遇此类问题时积极维权,同时,也呼吁银行及监管部门积极完善制度,避免“紧急联系人”成为骚扰漏洞。

本报记者 苏立萌 宋聪颖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李佳露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