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郑州晚报民生周刊 | 带“毛孩子”一起咋飞?

2025-08-0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州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防汛物资备齐待命

昨日,中州大道红专路隧道边,几台龙吸水等防汛车辆停在旁边待命 本报记者 周甬 图

金水西路隧道防汛物资完备 本报记者 徐宗福 图

本报讯(记者 王战龙)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消息,郑州市气象台8月5日23时10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根据《郑州市防汛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经综合会商研判,市防指决定于8月5日23时30分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区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进入应急状态,按照预案规定落实预警措施和应急响应行动。要密切监测雨水情变化,及时会商研判和指挥调度,各级各类责任人要立即上岗到位,紧盯易积水区域、桥涵隧道、地下空间、漫水桥、涉山涉水景区等重点部位,不间断开展巡查值守,必要时果断采取临时管控措施。要提前在重点区域预置抢险救援力量,遇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处置。要突出抓好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防御,强化施工营地、景区、农家乐等外来人员防汛安全管理,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按照“四个一律”要求提前组织危险区群众避险转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强化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重大险情、灾情,特别是人员伤亡、失踪等信息要第一时间上报,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


■节令

今日立秋

8月7日,我们迎来立秋节气。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农历七月左右,太阳达到黄经13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同“揪”,就是聚敛、收集的意思。中国传统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此时处于夏秋交替之际,暑热依然显著。

据新华社上海8月6日电



暑运钢轨上的热辣滚烫

工作人员在进行道岔检修作业

冒着高温指挥若定

暑运列车如织,郑州铁路客流持续走高,钢轨在持续高温的灼烤下,悄然承受着巨大压力。8月6日,记者走进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郑州东城际综合维修车间了解郑州铁路暑运背后的故事。

炎夏雨后,闷热如旧。午后13时,太阳高悬头顶,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郑州东城际综合维修车间室外热浪阵阵,如同一个巨大“火炉”。此时,维修车间副主任王崇明和同事关利杰、李建国、张辰、张建东等人早早等候在作业线旁,准备进行当天的检修作业。

“我们的作业时间是下午1点到4点,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段才不会和白天的行车高峰和夜间检修作业发生冲突,因此我们的工作是在烈日炎炎下进行的。”王崇明告诉记者,因夏季午后为列车行车间隙,且高温下钢轨状态更易暴露隐患,这个“天窗期”是排查胀轨故障的关键时段。

王崇明说:“我所在的站场内设72条存车线,被称为中原高铁‘陆地航母’,每日有174标准组动车组由此驶向全国,到了晚上完成一天运输任务的动车组列车便会再次通过动车走行线返回存车场。高铁线路维修作业大多数在夜间列车停运时间进行,但我所在的班组恰恰相反,需要利用每日13时至16时的行车间隙,对动车走行线进行全面的维修保养。保障铁道的通畅和平顺度是我们检查的重中之重。”

“命令号核对无误,所有人员准备进入封闭网。”13时10分,随着“天窗”作业命令的下达,王崇明等人身着反光马甲的作业组成了股道间跳动的“小黄点”。他带队穿梭在滚烫的钢轨间,时而半蹲在滚烫的石砟上用塞尺测量尖轨密贴度,时而起身挥动检查锤在“当当当”声里辨听螺栓紧固程度,汗珠滴落在钢轨上瞬间被蒸腾。为了方便作业,他们还要时不时地俯下身子贴近轨道面进行操作,在毫无遮挡的站场里,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不到5分钟检修工人们便已是浑身大汗。在近3个小时的“天窗”作业中,检修工人们需要全程承受晒和烫的双重“烤”验。

“虽然现在室外温度显示是38℃,但此时钢轨面温度已经接近60℃,长时间的高温会导致钢轨受热膨胀,如果轨道缝隙过小,就必须采取措施,否则极易造成胀轨风险,影响行车秩序。”王崇明表示,“其实这是我们夏季高温时段的常态化工作,每年几乎都要持续50天左右,尽管很辛苦,但看着一趟趟高铁列车安全驶过,就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

“正是因为烈日下有这些检修师的坚守,为动车组运行把好了第一道安全关。”王崇明说,在高温下作业,对于他们自身和设备都是考验,即使头顶烈日也要保持不骄不躁,将标准控制在毫米级别。对设备来说,在这么极致的高温状态下,也要保持安全平稳运行。所以这就要求检修工要做到人机的完美配合。

16时整,3小时作业结束。王崇明和同事们喝上了可口的酸梅汤,随着“咕咚、咕咚”两声,王崇明等人抹嘴笑道:“这口下去,比空调还管用!”

据介绍,持续高温下,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对室外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国铁集团郑州局积极优化调整岗位作业计划,减少高温时段户外作业频次,及时发放防晒霜、饮用水、绿豆等防暑降温用品,充分保障干部职工高温作业安全,为一线筑起防暑屏障。

本报记者 张倩/文 李新华/图



多家航空公司升级“爱宠进客舱”服务

带“毛孩子”一起咋飞?

暑期正是全家出游的最佳时间,可除了“熊孩子”,家里的“毛孩子”想要一起飞可咋办?因为这事,暑假有旅行计划的王女士没少操心。当听说近期有升级的“宠物进客舱”服务,她也想体验一下。据了解,多家航空公司升级了“爱宠进客舱”服务。那么,宠物坐飞机都有哪些具体要求和规定呢?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新场景

“宠物进客舱”成为新常态

今年暑运,“宠物进客舱”已成为新常态。今年以来,南航、东航、深航、海航等多家航司密集升级“宠物进客舱”服务,旅客可与宠物全程同舱相伴。

不同于宠物通过飞机货舱运输的传统模式,南航此次推出的“爱宠进客舱”服务首次将宠物乘机场景升级至客舱,既让携宠旅客出行更放心便捷,也大幅优化宠物的出行体验。

7月1日起,南航“爱宠进客舱”服务在原先覆盖广州、上海虹桥、北京大兴、深圳、哈尔滨、乌鲁木齐、海口、三亚、大连等9个场站的基础上,持续拓展至沈阳、长春、武汉、长沙、南宁、郑州、贵阳、重庆、杭州、上海浦东等10个场站,覆盖超200条直达航线,更大范围惠及携宠出行旅客。

携带宠物进客舱的旅客,原则上安排在经济舱最后一排靠窗户的座位,宠物需放置在前排座椅下方,如果有空位的话,旅客也可以购买联排座位安放小宠物。

出行前,旅客要提前准备好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小动物疫苗注射证明,提前准备好尺寸符合规定的宠物箱以及必备的宠物用品,提前做好宠物身体清洁,按要求为犬类全程佩戴口套。需注意的是,购买该服务的旅客须年满18周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陪护能力;每名旅客仅可携带一只家庭驯养的小型狗或猫进入客舱。

海南航空仅接收由家庭驯养的狗、猫“进客舱”,现阶段仅在郑州、成都、兰州、海口、西安、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深圳、厦门、太原、合肥等出港的国内部分航班的经济舱上实施。窄体机每个航班最多带入4只宠物,宽体机每个航班最多带入6只宠物。每名旅客最多可将两只宠物带入客舱,其中一人两宠仅支持两只宠物一只占座、一只不占座。

祥鹏航空国内直达航班经济舱“宠物进客舱”现阶段可在郑州、昆明、海口、成都天府、西双版纳、上海浦东、丽江、重庆、合肥等出港的国内直达航班的经济舱上实施。

新体验

“宠物进客舱”服务不便宜

记者以8月12日从郑州飞往重庆,需要带一只10斤以内的猫咪,申请“宠物进客舱”服务,咨询了部分航空公司的客服人员。

南航客服表示,南航直达航班的经济舱可以申请“宠物进客舱”服务,但要看一下有没有配额,因为每个航班限制4只,每人最多只能带一只,而且大型犬只不能带。要自备那种软包的宠物箱,还有宠物检疫证明(疫苗接种本)。软包宠物箱的尺寸长、宽、高分别不能超过35厘米、28厘米、24厘米。此外,要给宠物自备一件衣服或者毛毯之类的,还有口罩和尿不湿。

南航还为携带爱宠出行的旅客,推出“爱宠单独飞”“爱宠同机飞”“爱宠进客舱”等个性化服务,并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落地“爱宠驿站”“爱宠乐园”宠物出行服务专区,为旅客打造全流程一站式宠物运输服务。

收费标准为:放置在座位下方,航距小于2000公里,1299元/航段/只;航距大于2000公里,1499元/航段/只。放置在座椅上,根据航班剩余座位情况,在机场值机柜台购买升级服务产品,额外一个座位400元,额外两个座位600元,而且仅支持宠物收运柜台购买。

此前,广西北部湾航空自2024年5月15日起推出“爱宠出行”服务,目前已覆盖太原、南宁、成都天府、济南、海口、西安、乌鲁木齐、合肥、郑州、重庆、青岛、沈阳、石家庄、福州、哈尔滨等15个机场,服务收费标准为1399元/航段/只。

新知识

宠物坐飞机这些细节要了解

航空公司可以托运宠物,但需满足特定条件和流程。

国内航班宠物托运:多数航空公司允许携带宠物托运,但需准备动物健康免疫证明,需提前接种疫苗并确保与乘机时间间隔至少21天。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由当地动检部门开具。需提前向航司申请并确认舱位。

宠物进客舱服务:旅客可与宠物同舱,但需注意这几点。一是?座位安排?:通常安排在经济舱最后一排靠窗座位,宠物放置于前排座椅下方。二是?机型限制?:需具备供氧能力的货舱机型(具体机型可咨询航司)。三是?特殊情况?:怀孕或哺乳期的宠物、短鼻犬种(法斗、英斗 )等不予承运。

交运的小动物应无传染病,同时还应出示以下运输文件:县(区)级以上检疫部门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证明需在有效期内且列明的运输方式包含航空运输。而且,提醒旅客乘机时携带相应证件,证件的有效性由机场相关联检单位审批为准,航空公司仅做申请,不承担证件有效性的责任。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的申请人原则上要跟乘机人一致,如果不一致,确认该证明为所托运的宠物的情况下可以办理托运手续。

本报记者 鲁燕




胃肠不适、晒伤多发?

中医支招健康过“三伏”

正值“三伏”,天气闷热潮湿,胃肠不适、晒伤、“空调病”等健康问题多发。中医药学蕴含丰富的养生智慧,在防暑降温、祛湿调理、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日举行主题发布会,邀请中医专家介绍夏季养生防病妙招。

清热解暑,预防中暑和晒伤

高温天气如何预防中暑和晒伤?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提示,夏季应尽量穿轻薄、宽松、透气的棉麻衣物,佩戴宽檐帽、太阳镜或使用遮阳伞,并根据肤质选用防晒产品;高温天气人体出汗多,水分和盐分流失较快,应多喝白开水和淡盐水补充体液;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西瓜、黄瓜、绿豆汤等食物以清热解暑、养阴益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适度降温,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

此外,“桑拿天”的高温高湿环境对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体质虚弱者影响较大,需予以特别关注。

天气炎热,锻炼也应“天人相应”,不宜一味追求高强度。

“针对暑多夹湿的气候特点,锻炼以‘护阳防暑、微微出汗’为总原则。”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建议,在早晨6点到8点或傍晚5点到7点选择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避免大汗伤津。

健脾化湿,防范胃肠道不适

暑期出游,一些人发生水土不服,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在中医看来,其核心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受损。

“要遵循‘饮食有节、循序渐进、起居有常’的原则。”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建议,初到异地时,避免立即食用辛辣、油腻或生冷食物,应先选择温和易消化食物,主要搭配清淡蔬菜;随身携带可防暑化湿的藿香正气散、可消食和胃的保和丸;还可配合每日晨起按揉足三里穴,或做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不适症状较轻时,可以尝试中医食疗。魏玮举例说,当出现腹胀不适时,可以选择山楂、炒麦芽等茶饮,帮助消食导滞;若有恶心呕吐,可取生姜3片、紫苏叶5克,用沸水冲泡后加少许红糖温服。

魏玮提示,暑期饮食关键在于“防寒护阳、健脾化湿”,应注意“三宜三忌”——宜以温茶代冷饮,宜食当季温性果蔬,宜用辛香调味增食趣,忌大量食用冰镇饮品,忌生食海鲜,忌空腹食用性质寒凉蔬果。

护阳祛湿,应对“空调病”和湿疹

空调是夏季不可或缺的降温工具,但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鼻塞、头痛、关节酸痛、乏力等所谓“空调病”症状。

魏玮建议将空调温度设在22℃到26℃之间,以防毛孔骤闭导致卫阳不得宣发;将房间湿度控制在30%至60%;避免空调直吹人体,尤其颈部、背部、膝关节或神阙穴、涌泉穴,防止损害阳气;睡觉时用薄毯覆盖脐腹部;每开空调2至3小时就应开窗通风。

高温高湿的环境还会让皮肤容易出汗、潮湿,促进细菌和真菌繁殖,加之一些人皮肤屏障较弱,导致湿疹在夏季较为常见。

宋坪说,针对暑期湿疹,不但要缓解皮肤症状,更应注重调理体质,如避免食用易助湿生热的辛辣刺激、油腻厚味食物和海鲜等,多吃清淡开胃、利湿促消化的蔬菜水果等,从根本上防控病情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这个“老年病”盯上年轻人

专家:吸烟、酗酒、熬夜等高风险行为与心梗密切相关

近期,30岁的郑州市民王先生可谓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他因突发胸闷、大汗被送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经诊断,他被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中段100%闭塞,所幸通过紧急手术抢救成功,现病情趋于稳定。然而,几天前一名19岁男孩却没这么幸运,他在剧烈运动后饮用冰镇饮料,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离世。

我们在感叹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的同时,也应该察觉到,之前冠名“老年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正从不良习惯和行为中慢慢吞噬着中青年的生命……

心肌梗死盯上了年轻人,数据很残酷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显示,35岁以下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已从2010年的5%上升至2023年的18%。因此,有专家指出残忍的真相:“过去,心梗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但现在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占比逐年攀升。”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兼心内六病区主任厉菁补充称,根据《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3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约占全部AMI的3%~5%,但这一群体的发病率正以年均5%~10%的速度增长。更值得注意的是,35岁以下心梗患者中,男性占比高达90%以上,提示年轻男性是高风险人群。

“年轻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症状识别能力,且对疾病的严重性认知不足。”厉菁强调,“这直接导致就诊延迟,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这些行为和习惯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本质上是心脏供血血管突然堵塞,导致心肌坏死。”厉菁解释,“年轻人之所以患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她列举了年轻人常见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边运动边喝冷饮以及剧烈运动后立即喝饮料的行为,则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19岁男孩的悲剧正是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运动时心脏处于高负荷状态,突然摄入冷饮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进一步减少心肌供血,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熬夜已成为年轻人的“标配”。长期熬夜会扰乱内分泌系统,增加炎症因子水平,同时导致血压波动。一项发表于《Nature》的研究证实,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心梗风险比睡眠7~8小时者高出48%。

与此同时,外卖高油高盐、过度依赖加工食品、含糖饮料摄入量超标等习惯,正在掏空年轻人的心脏。数据显示,我国18~30岁人群日均盐摄入量高达10克,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超出WHO标准3倍。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而高脂肪摄入则直接导致血脂异常,两者共同作用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此外,上班族平均每天久坐10小时,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研究发现,BMI≥28的年轻人,心梗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3倍。而吸烟与酗酒则是另一对“致命组合”,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酗酒则会导致血压骤升。

数据显示,每日吸烟超过10支的25~35岁男性,心梗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倍。厉菁特别指出:“35岁以下心梗患者中,男性占比高达90%以上,这与吸烟、酗酒、熬夜等高风险行为密切相关。”

突发心肌梗死急救小知识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是心梗救治的核心原则。心肌细胞一旦死亡无法再生,越早开通血管,挽救的心肌越多,生存率和预后越好。一旦发现患者胸痛持续不缓解、伴随大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采取行动。

首先,患者必须立刻停止任何体力活动,原地休息,避免因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很多患者试图“硬撑”到医院,结果因心律失常或猝死失去抢救机会。因此,家属或旁观者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切勿自行驾车送医。救护车配备有心电图机和急救药品,可提前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大幅缩短救治时间。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阿司匹林禁忌症(如过敏、出血风险),可在急救人员指导下立即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有效减缓血栓形成,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同时,需解开患者衣领,平躺或采取半卧位,确保呼吸道畅通;若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此外,焦虑和恐惧会加重心脏负担,家属或旁观者需保持冷静,用温和的语言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过度紧张。守护心脏从日常健康生活习惯做起,心肌梗死年轻化并非不可逆。

“心梗年轻化,不良生活作息是罪魁祸首!预防刻不容缓!”厉菁提醒说,要想防患于未然,还需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向熬夜宣战,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健康饮食是基石,选择低盐、低糖、低脂的健康食品;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梗独立高危因素,必须彻底戒除,严格限制酒精!厉菁特别提醒,管理好体重与“三高”,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关注家族史,如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需更积极筛查和预防。

健康从来不是一场赌局,健康不是“拼”出来的,而是守护出来的。心梗的种子往往是在年轻人日常放纵和不注意之下生长的,这些行为看似无害,实则步步紧逼心肌的极限。用科学健康的生活守护心脏,让心脏在健康习惯上蓬勃跳动。

本报记者 黄栖悦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