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泥地、暗流……黄河水流湍急,水下暗流、漩涡密布,河床地形复杂多变,河岸土层随时可能塌方,往前一步可能就是深渊,危险系数不容小觑。
8月4日,本报联合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对黄河流域海事广场周边人潮不断的露天“泳场”进行现场探访,揭秘戏水纳凉时容易被人忽略的溺亡风险!
“浅水区”周边水域深2米
8月4日傍晚,微风拂过,凉意阵阵,黄河海事广场东侧滩区,不少市民尝试突破沿岸设置的物理围挡,或翻墙或矮身穿过铁丝网缝隙,他们无视沿路的安全警示标牌,欢快地进入浅滩游泳嬉戏。
经历了一轮调水调沙,此处黄河水域看起来较为平静,带着孩子到此处游玩的家长,看着孩子在水中玩水玩泥,并未意识到露天泳场早已是“危机四伏”。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带领队员兰慧峰、郭光雷以身涉水,探查起孩子们身边暗藏的隐患。
两名队员由南至北穿过南侧浅水区,越过河中裸露的浅滩进入北侧水域。向前行走约2米距离,兰慧峰的身体逐渐“下沉”,随后倾斜地没入水中。他迅速调整身姿从深水中游出,实地“表演”引得周边人群停下了戏水动作。
“一步到腿、两步到胸、三步没顶,往前一步是深渊,深水区让人防不胜防!”兰慧峰介绍,过了河中间的浅滩,再向北两三步可能就有“没顶之灾”,看似平静的河道隐藏着深水区,户外陌生水域危险重重,建议大家一定远离。
泥地踏步小心“难以自拔”
海事广场西北侧的河中浅滩,兰慧峰手持船桨踩上一块看上去厚实的泥地。他的两脚在泥地中不断“踏步”,脚下的淤泥因身体重量而不断颤动,片刻他抬脚从泥地抽离,此时脚下的泥地留下了杂乱的脚窝。
“千万别小看岸边泥潭,有的超过了一米深,小朋友们看到泥坑想过去玩,双脚一旦陷进去就很难拔出来!”他介绍,黄河岸边的泥土含水量高、颗粒细小,所形成的淤泥质地细腻、柔软,平坦的泥地被晒过显得比较厚实,却可能成为吸人的“陷阱”。
兰慧峰提醒,黄河边的淤泥千万不能小视,有些泥地下方的深度足以没到一名小学生的胸部,人站上去会因“难以自拔”而瞬间慌乱,此时停止动作可能会越陷越深,只有增大与淤泥的接触面,才有可能迅速脱离险境。
“不小心陷到泥地里,这个时候千万别怕脏,要尝试增大接触面积,阻止身体继续下降。“他建议大家在河滩遇到泥泞和淤泥时,一定要注意远离,不要把柔软的泥地当蹦蹦床,带孩子的家长更要注意照看好孩子,避免意外情况出现。
土岸断层随时有塌方危险
黄河水流湍急、冲刷力强,长期水蚀带走了岸边的土壤,也导致岸边的土质相对疏松,加之部分岸边缺乏植被覆盖,导致临河滩岸的土壤十分柔软,沿岸行走随时可能遭遇“塌方”危险,连人带土跌入浊流。
在海事广场西北侧的浅滩,兰慧峰身穿救生衣沿岸行走,当他在岸边“断层”停留时,高出水面约半米的土岸瞬间坍塌,他倾斜着滑入水中,连续挣扎后身体整个没入水中,调整姿态后才又浮出了水面。
“岸边土壤松软,踩上去就容易往下塌,在岸边游玩看风景,失足落水的可能性很大。”他介绍,该区域河道较宽,水下地势相对平缓,水边堤岸遭河水冲刷形成断层,掉下去有一米左右的高度,突然出现的落差足以让人失措,未成年人则可能遭遇没顶之灾。
黄河岸边的危险无处不在,部分区域土岸呈现连续断层,在岸边踩一脚就可能有土方坍塌,很多在河边玩耍的人一旦失足落水,就可能直接跌入深水区,身体被河水冲击或呛水忙乱,生还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水底凶险,别到河边玩耍
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黄河水域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区域。“比如河道3米宽,走2米还是大腿的位置,再走一步就直接没顶了。”牛振西介绍,该处区域水下断崖较多,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水底有暗沟、暗流,接触之时很容易感受其中凶险。
“今天来的时候可能是平地,明天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是深沟了,水面看起来很平静,水下已经沟壑不断啦!”他表示,黄河的特点是变化不断,水底呈锅底形状,沟壑断崖较深,不像一些湖泊底部是平的,可以看到水中景象,也能判断下方有没有深沟,有没有明显的危险。
黄河河道形态不同于其他江河湖泊,在一些转弯及空旷处还存在河水回流的情况,普通人难以分辨河水情况,在落水之后难以通过游泳等方式回到岸边。“一旦落水得不到及时施救,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呛水窒息,还可能被湍急的河水冲入主河道。”他说。
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提醒市民,如果落水一定要保持冷静,旁边的人不要盲目下水施救,小朋友遇险要及时呼救,成年人要尽快寻找岸边漂浮物抛给落水者,寻找合适的机会予以施救,最重要一条“不要到黄河边玩耍”!
记者 汪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