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烽火赣南:抗战岁月里的精神灯塔

2025-08-05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近日,一批来自香港的小学生在红色场馆开展暑期红色研学活动

《对日战争宣言》在《红色中华》刊发

张乐平创作的最初“三毛”形象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驻足回望,苍茫晨雾漫过红土地,滔滔赣江见证着抗战烽火的热血长歌。

从宣言的呐喊到民族的觉醒,从刀笔的泣诉到国际的驰援,赣南的浴血抗争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抗战的铁肩担当,凝聚着构建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智慧,更镌刻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的历史丰碑。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俗称“赣南”,东接闽西、南连粤北,既是西南大后方的屏障,又是直面东南战场硝烟的重要阵地。当地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钟东林说起赣州在抗战年代发挥的独特作用时,称这里是“中国抗战‘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雪英 胡中


号角吹响:

《对日战争宣言》从瑞金发出

瑞金叶坪村谢氏宗祠前,阳光透过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见94年前那振聋发聩的呐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在这片红土地上率先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正义之声。1932年1月下旬,瑞金城东的东华山古寺内青灯摇曳,一·二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在这里休养的毛泽东抱病伏案,起草了《对日战争宣言》。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发布《对日战争宣言》,首次正式对日宣战。《对日战争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随后,《对日战争宣言》在《红色中华》刊发。

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及红军最早提出愿意在三个条件下,联合全国一切武装力量一致抗日的主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态度。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如今,我们在纪念馆看到宣言的复刻件,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的磅礴力量。当山河破碎的危机来临,敢于率先发声的勇气,恰似今日我们面对挑战时,那份绝不丢掉的历史担当。

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号召、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在中央苏区最早派出由红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4年抗战,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刀笔为刃:

赣州成为我国东南抗战文化中心

赣州百家岭静立依旧,只是当年逃难人潮已散,岁月冲淡了喧嚣,却凝结成永恒的记忆。1942年,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带着家人,就挤在这条街上的小学教室里,成为流亡大军的成员。

战时的赣州,是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多艰的缩影。为了糊口,张乐平白天在街头为路人画速写,换取微薄收入。晚上则潜心创作,以画笔为武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文化活动。1942年10月,他在赣州中山公园举办了“张乐平个人画展”,展出的200余幅作品中,控诉侵略、同情国民的主题异常鲜明。其中一幅描绘衣衫褴褛、手抚瘪腹、茫然立于荒凉路上的流浪儿画作,成为日后苦难“三毛”的雏形。赣州,成了《三毛流浪记》最重要的孕育地。

日寇侵入江西后,由华北、沪杭一带撤至南昌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批共产党员和流亡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纷纷转到赣州,特委团结和组织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

传奇人物曹聚仁、国学大师钱钟书、“‘三毛’之父”张乐平、“画坛鬼才”黄永玉,还有以刀为笔的版画家群(荒烟、徐风、赵延年等)、妇运领袖雷洁琼、东南“工合”路易·艾黎等,都曾活跃在这块土地上。

众多文化精英在短时间内聚集赣州,形成了以抗日救亡宣传为主要内容,各种文化多元共生、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而声震东南的繁荣局面,使得赣州成为中国东南抗战文化中心。赣南抗战文化是本厚重的书,对动员全民族抗战有着特殊的贡献。

跨国盟誓: 赣州中转7名美国飞虎队员

赣州南河路的老厂房区,曾是抗战时期赣州简易机场的旧址。1944年9月14日,美国飞虎队的7名受伤飞行员从这里中转登机,结束了28天的生死逃亡。

1944年8月17日,美国飞虎队409号轰炸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投弹手泰德·凯文尼带着腿伤跳伞,与其他队员散落在九江庐山山林里。当九江军民冒着炮火展开救援时,一场跨越500公里的生命救援接力悄然启动。星子县县长张国猷的密电越过日军封锁线抵达赣州:“盟军7名受伤飞行员正向赣南转移,沿途需设接应站。”赣州立即动员起来,用最短的时间作好接应准备。

9月初,当护送队伍抬着担架进入赣州地界时,接应网早已布好。航空队按时派来飞机,降落在赣州简易机场。9月14日清晨,泰德·凯文尼被抬上飞机时,特意把赣州百姓送来的一双新做的布鞋穿在了脚上。当飞机引擎发动,他从舷窗向外望去,不禁心生感慨:这座城市的中转,不仅救了他们的命,更让他们读懂了“盟友”二字的分量。

为了这场救援,70余名参与护送的中国军民献出了生命。“中国大众是真正的英雄!”获救的泰德·凯文尼说起这段经历时总是充满感激之情,他对中国军民舍命相救的点点滴滴始终难以忘怀。

1990年,泰德·凯文尼第二次来到中国重访战地,提出“一定要去赣州看看,去寻访当年救助我们的恩人”。可惜,因临行前生病,他未能成行,成为其毕生遗憾。2006年,他的孙女来中国追寻祖父二战足迹,曾专程到赣州。赣南大地上的这段烽火往事,见证了中美战时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赣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担当。这份跨越国界的守望相助,如同赣江的流水,滋养着红土地上的文明记忆,代代相传。

图片由赣州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