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星火起磐石:东北抗联创建地的不朽丰碑

2025-07-3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抗联文物

翻开吉林省磐石市档案馆1932年的历史卷宗,一份关于建立“赤色区域”的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决议墨迹犹存。这份决议,如同沉沉暗夜中点燃的火炬。仅仅数月之后,在磐石市西侧20公里处的红石砬子莽莽群山中,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旗帜高高擎起——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并领导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夏,记者踏上这片浸透英雄热血的土地,从磐石红石砬子到桦甸蒿子湖,循着历史的足迹,串联起贯穿吉林大地的东北抗联遗址,探寻那用忠诚与牺牲写就的精神密码。

红石砬子 东北抗联第一军的摇篮

红石砬子山区,磐伊公路北侧,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属长白山余脉哈达岭支脉。走进遗址,夏日草木葱茏,山间小路蜿蜒,一处处清晰可辨的遗迹静卧林间:低矮的地窨子门高不足1.5米,阴暗潮湿,当年曾挤住着四五名抗联战士;残存的房址基座和防御墙,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激烈与生存的智慧。

90余年后的2023年,“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荣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这里累计发现了3300余处抗联遗迹、出土了900余件抗联文物,形成了以八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构成无可辩驳的铁证,为1932年那份决议所描绘的“赤色区域”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注脚。可以确认的是,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将东北抗联创建地的历史地位牢牢铭刻在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起点。

1932年秋,受中共满洲省委指派,杨靖宇抵达磐石。他肩负起整合与领导的重任,将活跃于此的抗日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磐石地区成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第一块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并最早探索和实践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石砬子,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摇篮。从这里,抗联的星火,开始燎原。

蒿子湖 深山密营中的坚韧堡垒

红石砬子的火种,迅速照亮吉林大地。向东百余里,在桦甸市绵延的原始林海中,蒿子湖密营如同坚实的堡垒,静默矗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曾经在此指挥作战。这里是连接南满与东满抗联力量的生命线,更是抗联在最艰难时期向深山转移隐蔽的基地。

仅在桦甸,抗联就建立了包括蒿子湖、大楞场、摩天岭等在内的20多个密营,蒿子湖更成为后期的重要指挥中枢。

探访蒿子湖,历史的印记触手可及。一个直径1米多的石碾盘横卧林间,抗联战士们曾用它把苦涩的橡子磨碎充饥。不远处,一棵高耸的松树与披着茅草的窝棚相依——这便是巧夺天工的“青松灶”。锅灶与中空的树洞相连,烟雾通过地下管道悄然消散,这是战士们在敌人严密空中侦察下求生存的智慧结晶。

江城印记 烽火交织的抗联网

吉林市区的龙潭山、北山等地,也曾是抗联战士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的隐秘战场。杨靖宇作为核心领导人,其战略部署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从扩大红石砬子根据地,到指挥奇袭呼兰镇、智取八棵树等关键战斗。

1936年7月是东北抗联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南满与东满的抗日洪流在党的领导下汇聚,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和南满省委书记,统一指挥壮大力量,使抗联斗争进入新阶段。

“抗联”之名,响彻白山黑水。仅1936年,抗联主力在桦甸、磐石等地作战14次,歼敌500余人,俘虏1100余人,击落敌机1架,修建密营百余处。

绝境丰碑 生命熔铸的精神密码

长白山区的严冬,气温低至-40℃,“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战士们的真实写照;夏日密林,蚊蝇肆虐、毒蛇潜行,瘟疫威胁着生命;日寇推行残酷的“集团部落”政策,妄图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导致战士们缺粮少药成为常态。战地记者穆青曾慨叹:“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正是在这炼狱般的环境中,抗联精神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杨靖宇将军在濛江(今靖宇县)壮烈殉国,胃中残留的草根与棉絮,成为他以生命诠释民族气节的悲壮注脚。魏拯民身患重病,在蒿子湖密营的绝境中坚持指挥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还有李红光、宋铁岩、王德泰、曹国安、周建华、史忠恒……一大批抗联将领血洒吉林山川。

14年浴血,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血染疆场,仅师级以上干部牺牲就超过80位,军级以上将领达30余位。一个个名字,是矗立在吉林大地上的不朽丰碑。

精神淬火 深藏黑土的永恒印记

从磐石红石砬子初创的旗帜,到桦甸蒿子湖密营中升腾的智慧炊烟;从呼兰镇、八棵树燃起的战斗烽火,到刻满“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苍劲树干——吉林大地上,一条由忠诚信念、民族大义和英雄气概交织的血脉清晰可辨。

红石砬子,这部深埋于历史尘埃中的“精神密码本”,其核心密码在14年血与火的淬炼中早已彰显:那是对党的绝对忠诚铸就的信仰根基,是勇赴国难、血战到底淬炼的民族脊梁,是植根人民、为了子孙万代永不屈服的赤子之心。

这密码,并未随硝烟散尽而消逝,它深植于吉林市的山川林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星空中永恒不灭的坐标。纵使岁月流转,这由忠诚、牺牲与信仰共同书写的密码,依然在历史的深处回响,在苍茫的林海间永恒激荡。

本版文字: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万春梅 赵新宇

彭车建 朱富江 王欢 刘振卓 侯婧昊

本版图片由吉林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吉林林海雪原上的不屈脊梁

1939年深秋,吉林的茫茫林海雪原,寒意刺骨。关东军调集7000余日伪军警,如一张巨网向密林深处收缩,连飞机都投入低空搜索扫射,誓要困住那个令日伪军寝食难安的身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

杨靖宇却总能如游龙般撕开缺口。这位让日军又恨又惧的将领,遣主力北移后,率数百精锐留守周旋。自10月下旬起的一百多天里,大小战斗47次,在日军焦头烂额的战报与东北苍茫的大地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在绝境中迸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答案,早已写在白山黑水间的烽火岁月里。

杨靖宇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钢铁般的意志,在磐石的山川密林中不断淬炼。时间回到1936年,磐石猪腰岭。杨靖宇料敌先机,将部队分三层巧妙布防于陡坡密林,静待伪军警察大队进入伏击圈。待敌军悉数挤入狭窄山沟,一声“打!”如惊雷炸响,机枪火网瞬间倾泻而下,将伪警大队一举全歼。此役干净利落,震动敌胆。

同年深秋,战火蔓延至桦甸错草顶子。数千日伪军将杨靖宇军部围得水泄不通,形势万分危急。弹药即将耗尽之际,日军的劝降声透过寒风传来。回应他们的是杨靖宇穿透林海频频射来的子弹。当夜,他率突击队向敌人最密集处发起决死冲锋,硬生生从铁桶般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

支撑杨靖宇和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是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北抗联与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联系后,斗争环境陷入极端孤立和艰难。当有人提出“上苏联”寻求庇护或“上长白山猫起来”保存实力时,杨靖宇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群众怎么办……”

这份对人民的赤诚,是抗联力量的根基。杨靖宇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定下铁律:“对群众有伤害的战斗不打”。他以最朴素的比喻深刻诠释军民关系:“游击队是灯芯,群众是灯油,灯芯离开油还能亮吗?”正是这种“植根于民”的信念,创造了奇迹:在磐石,距日伪占据的县城仅20公里的红石砬子山,依靠群众的舍命掩护与积极参与,抗联奇迹般建立起医院、被服厂、报社等机构,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至关重要的“摇篮”。

正是这信念,让杨靖宇的部队成为日军眼中越“剿”越强的“满洲治安之癌”。日军对他天价悬赏。1939年冬,6万重兵合围。叛徒程斌掘毁密营粮窖,杨靖宇率部在-40℃的雪原死战。草根棉絮果腹,双枪仍令追兵尸横遍野。最后百余日,百余人屡胜上千敌军,他们在敌机扫射下穿行林海,被称为“饿狼般的军队”。直至被叛徒出卖,弹尽粮绝。

1940年2月23日,濛江三道崴子。孤身血战的杨靖宇身中数弹,靠树挺立殉国。解剖刀下,胃中仅见棉絮草根,令伪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战栗难抑。主持葬礼时他双手发抖,最终切腹遗书忏悔:“中国有杨靖宇,永不亡国!”

如今,磐石红石砬子山战壕里锈蚀的弹壳、桦甸蒿子湖密营的断壁残垣,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杨靖宇胃中的棉絮和草根,早已化作中华民族永远不屈的精神脊梁!在吉林大地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永远燃烧着信念之火,照亮前行的道路。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