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法官,让我们在古稀之年重拾同学之情。”今天,记者从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获悉,一名七旬老人近日专程找到执行干警李原明表达感谢。这事还要从一桩跨越20余载的债务纠纷圆满化解说起。
张某和李某系同学关系,1997年至1998年,张某向李某借款7次,共计82300元整。后经李某多次催要,张某推拖未付。李某于1999年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张某向李某清偿借款82300元并承担诉讼费2979元。因张某未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李某向管城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04年,在首次执行过程中,因张某“销声匿迹”,亦未找到其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该案陷入“执行不能”,只能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直到2016年,案件恢复执行后出现转机。执行干警李原明根据时间推算张某可能已到退休年龄,便前往社保局查询,结果显示张某名下确有可供执行的退休工资。掌握财产线索后,执行干警立即采取强制措施,冻结查扣退休工资的银行账户。此后数年,执行干警每年都前往银行现场扣划案款。
除了找“物”,执行团队也从一直在寻找张某的行踪。在联系张某的原工作单位、所在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走访其可能居住的社区后,执行干警发现张某长期不与亲友联系,且未在户籍地实际居住。但就在近日,迫于持续性扣划退休工资的压力,张某主动来到法院执行局。“我知道你们一直在扣划我的退休工资,”她坦言,“欠人家的钱确实应该还。但现在年纪大了,看病开销多,希望法院能考虑多留些生活费给我”。
张某的出现带来和解契机。李原明迅速联系李某到场。在执行干警的主持下,张某因其长期逃避执行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法治教育。“同学情谊最珍贵。”李原明语重心长地说。
“8万元本金加上这些年利息,已经扣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钱我不要了。”李某展现了宽容,张某也诚恳认错,表示愿意配合法院后续工作。至此,这份始于1999年的生效判决,在法院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下,终以和解方式圆满执结。
记者 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