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
“鲁豫对赌” 一场双赢的“省际契约”
——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开“赌”之后,却没有输家。一约既定,就万山无阻。
2025年7月10日,一个消息在“奔走”:山东省兑现2024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自2021年豫鲁两省建立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来,山东省已累计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金2.5亿元。
对此,河南笑纳:靠实力赚来的2.5亿元,收得理直气壮;山东认可:拿真金白银换一泓净水,给得心服口服。
2019年的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新时代中国擘画发展新坐标——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1年4月,山东省与河南省签署《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自此,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式启动。
4年多来,“鲁豫对赌”的背后,母亲河换新颜,“山河”俱欢颜。
黄河滩全景图
定约 鲁豫签下“对赌协议”
2021年4月,一个看似平常的春日,山东省和河南省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协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份协议,是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份协议,在黄河治理的漫长历程中,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被外界形象地称为鲁豫“对赌协议”。今年是“对赌协议”签订的第五年,这一决议,已成为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示范样板。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母亲河的未来深远谋划。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鲁豫“对赌协议”规定,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若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双方互不补偿;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级,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资金;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恶化一级,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资金。此外,还对断面3项关键污染物年度指数的变化设置了补偿条款。这一规定,让鲁豫两省在黄河治污上有了明确的量化目标和利益关联。
在协议签署现场,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感慨地说:“这份协议,是我们两省共同守护黄河的决心体现。它不仅是一份责任状,更是一份承诺书,让我们在黄河治理上有了更紧密的合作纽带。”河南省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有信心通过两省的共同努力,让黄河水质得到切实改善。”
履约 你“愿赌”我“应战”
山东为何愿意“赌”?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水最终在这里流入渤海。长期以来,黄河水质状况对山东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用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签署“对赌协议”之前,山东在黄河治理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黄河入鲁水质仍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山东的东营市,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地,拥有着独特而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是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然而,黄河水质的不稳定,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如果上游来水水质不佳,可能会导致湿地内的水生生物减少,进而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山东一直在努力改善黄河入鲁水质,但仅靠自身的力量,效果有限。
从经济角度来看,山东的许多产业依赖黄河水资源。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都离不开黄河。优质的黄河水,能够保障农业丰收,促进工业稳定发展。一旦黄河水质恶化,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可能导致工业生产面临用水困难,增加生产成本。因此,改善黄河入鲁水质,对山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那么,河南如何“应战”?
面对这场“对赌”,河南迅速行动、积极应战。河南深知,改善黄河水质,不仅是为了赢得这场“赌局”,更是为了自身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黄河河南段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达3.62万平方公里。2019年以来,河南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契机,实施“一河一策”整治工作,对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乡污水等开展综合治理,对黄河乱堆、乱占、乱采、乱建等“四乱”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2021年,河南省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谋划推进了35项重点工作。2022年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谋划推进40项重点工作。2025年4月,《河南省“净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明确5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7年,河南省黄河干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支流水质得到改善;到2030年,河南省黄河干流水质保持Ⅱ类,支流水质持续稳定改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河南始终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河南省台前县刘庄国控断面,是黄河流经河南最后一站,黄河由此进入山东。2020年以来,黄河出豫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一河“净水”持续由豫入鲁。
续约 双赢的双向奔赴
时间来到2022年7月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消息:河南在这场“对赌协议”中“赌”赢了,山东作为受益方,兑现河南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这一结果的背后,是鲁豫两省共同努力的成果。自协议签署以来,河南积极推进各项治污措施,黄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这一成绩的取得,让河南在这场“对赌”中赢得胜利。
2023年底,在第一轮“对赌协议”基础上,山东、河南两省又签订了第二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2025年)》,此次续签协议更加科学、全面,水质类别补偿由原来的年度达标调整为月度达标,补偿因子增加总氮指标,补偿期限也延续至2025年。
而在“鲁豫续约”的同时,河南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也在不断推进。金堤河沿线的长垣市、滑县、濮阳县,伊洛河沿线的三门峡、洛阳、郑州,蟒沁河沿线的济源、焦作,均签订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日渐完善。
今年7月10日,“鲁豫续约”的结果再次传来:山东省兑现2024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自2021年豫鲁两省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来,山东省已累计兑现河南生态补偿金2.5亿元。
这份“赌约”,让两省从被动“防污”走向主动“共治”,从“隔河相争”迈向了“共护一水”。
在全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鲁豫“对赌协议”成为一个成功范例。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靳乐山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前流域生态补偿大多在我国南方省份,尤其是针对长江流域水环境,在北方相对比较少,此次鲁豫的生态补偿协议针对黄河干流水环境,对黄河其他河段也有借鉴意义。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这是用市场手段落实生态保护责任的有益探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流域治理中的生动实践,为全国建立更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仲夏,河南郑州桃花峪,从这里再向东,便是黄河下游。夕阳下,一位老农正要回家,他看着黄河中活蹦乱跳的鲤鱼和河上纷纷飞过的水鸟,感慨道:“这两年,水是眼见着变好了,上游下游都在使劲,水好了,才能养出好鱼,鸟儿也才会来。”
鲁豫之间的“黄河对赌”,其意义远超亿元资金流转。它是以改革魄力突破行政藩篱的实践,是以经济杠杆撬动生态责任的创举,更是“全国一盘棋”守护母亲河的生动诠释。
大河汤汤,契约已立。当上下游同心同向、共担共享,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正沿着母亲河的万里征程澎湃奏响。
这份答卷的墨迹尚未干透,而大河奔流的治理新篇,已在辽阔的土地上铺展。
记者 孙新峰 李娜 李宇航/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