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筝、气球挂在铁路接触网上怎么办?靠人工清除操作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不过现在有了“激光炮”就能“光速”解决安全隐患!
5月23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联防联护铁路线·人人共筑安全堤”媒体集中体验采访活动,展示铁路在路外安全监测、异物上接触网模拟演练、铁路安全知识进校园和铁路联合地方整治铁路沿线的新成效。
“高铁线路旁能放风筝吗?”在郑东新区实验学校的课堂上,高铁安全知识宣讲引发了学生们的阵阵惊叹。在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内,铁路安全宣传志愿者走进课堂,来到学生身边,面对面讲解铁路安全防护知识。
“今天的活动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探秘’了高铁安全防护的科技装备,也让我了解到了许多铁路沿线安全的注意事项,以后我也要当铁路安全的宣传员,共同擦亮‘中国高铁’这一靓丽名片。”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学生戴祖明说。
据介绍,为强化铁路路外安全防护,国铁集团郑州局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学校,开展“5·26 我爱路”“6·16安全生产咨询日”“少年儿童铁路平安行动”等宣传活动,积极推动铁路安全走进铁路沿线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和企业聚集区,营造爱路护路浓厚氛围。
铁路安全运行背后到底有这么多“黑科技”?
在郑州高铁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大屏突然闪烁红光:七峰山隧道口监测到疑似漂浮物入侵。3公里外的巡防队员手持终端立即收到定位信息,无人机同时升空侦查。“从发现到处置完成,全程不超过1小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自主研发的AI监控系统可智能识别13类安全隐患,预警准确率极高。
科技手段的加持让安全防护如虎添翼。国铁郑州局配备的42台激光炮装备,能在800米外精准击穿缠绕接触线的风筝线;200余架巡检无人机每年飞行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2圈;新升级的智能栅栏搭载震动传感系统,非法入侵报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0秒。
一组数据彰显科技威力:2024年,通过“电子围栏+无人机巡线”,轻飘物处置效率提升70%;新增的264公里刺丝滚笼,使人为破坏防护网事件同比下降65%;更新的271公里智能防护栅栏,配备太阳能警示灯和红外监测,筑起“会思考”的安全屏障。
据国铁集团郑州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路外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大屏上,京广高铁黄河大桥等21处重点区段的实时影像一目了然。发现轻飘物立即上报,2小时内必须处置完毕。”这样的高效处置,得益于国铁郑州局构建的“段、车间、班组”三级巡防机制。
据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安全科副科长葛峰介绍,通过“人工巡查+智能监测”双轨并行,2024年至今已闭环处置隐患7062处,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40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局与省内23个地市创新建立四级“双段长”机制,1623个自然村的村干部化身“铁路安全管家”,让安全隐患排查深入“最后一公里”。
“您已进入高铁安全保护区!”在京广高铁安阳段,新设立的智能警示牌实时播报安全提示。这样的“科技+法治”警示装置,郑州局集团今年已加装1200余处。
“在铁路周边,一些看似平常但可能危害铁路安全的举动,千万不能做,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例如,对于在铁路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500米的范围内升放风筝、气球等低空漂浮物体,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北京观韬中茂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果提醒到。
“为实现全面、精准、快速掌握铁路沿线情况,我们还引入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加强对铁路沿线的日常巡视,配合激光炮等远程清除装备,有效实现对侵限异物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主任刘钊珲介绍。
2024年以来,国铁集团郑州局持续深化铁路安全环境整治,多次组织开展专项排查整治,细化公跨铁立交桥、公铁并行交汇地段、铁跨公桥梁、油气管线等4类高危隐患25个排查项点61项排查标准,治理硬漂浮类、轻飘浮物类、树植隐患类、堆放隐患类等各类隐患7062处,更新204.7公里防护栅栏,新增66.7公里防护栅栏,加装刺丝滚笼264.75公里,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营造良好路外环境。
记者 张倩 实习生 于记兆/文 李新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