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举办,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承办的“发现最美铁路·壮美太焦孔庄行”网络宣传活动从郑州出发,走进太焦线孔庄车站,聆听“郑州铁路人”扎根太行、守护“咽喉要道”的坚守故事。
大山深处“咽喉”要道上的小车站
在我国能源运输的版图中,太焦线犹如一条坚韧的“钢铁动脉”,承担着晋煤外运的关键任务。在太行山脉深处,山高谷深、地形险峻的褶皱间,中国铁路郑州局管内的孔庄车站,屹立在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太焦线上。
孔庄站,这座始建于1960年的四等小站,每五六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呼啸而过,承载着保障能源运输大动脉畅通的重任。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生活与工作充满挑战:吃水难、买菜难、就医难、交通难……曾经,孔庄站职工的生活艰苦程度超乎想象。
今年58岁的李健在孔庄站度过了35个春秋。刚到孔庄站时,眼前的景象让这个年轻小伙傻了眼,不通公路,买粮买菜需搭乘唯一的火车,辗转山西晋城或河南焦作;吃水要到工区背后的白水河挑取,洗澡更是奢望;电视无信号、电话不通。但他没有退缩,从最基础的助理值班员干起,一步步成长为车站管理人员。
日均接发列车160余列,年货运量近8000万吨
随着时代发展,孔庄站的条件逐渐改善。如今,曾经的吃水难早已被24小时不间断供水取代;破旧的职工宿舍蜕变为崭新、宽敞、明亮的居住空间;活动室设施齐全,电视、空调成为宿舍标配。这些变化,车站值班员崔山红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更要把工作干好,不辜负大家的努力。”崔山红说。
作为晋煤外运的关键节点,孔庄站日均接发列车160余列,年货运量近8000万吨,每一次操作失误都可能影响能源大动脉的畅通。
每天清晨雾气还未散尽,孔庄站的铁轨上已响起规律的脚步声。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电务段晋城北车间综合维修一工区副工长王治博,背着沉甸甸的工具箱,沿着钢轨走向远处的信号机,箱内金属零件碰撞的叮当声,在空旷的山谷里格外清晰。这位1999年出生的年轻人,曾驻守海岛,如今换上铁路制服,日复一日地守护着孔庄站内33架信号机、30个轨道电路与23组道岔组成的“钢铁脉络”,成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坚实力量。
日常维护需要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标准
太焦线从晋城一路南下,钢轨延伸至月山工务段孔庄维修工区管内后,线路桥隧相连、坡陡弯急,最大坡度19.8‰,最小弯道半径只有295米,而且90%的线路全是弯道,是月山工务段管内最难养护的线路之一。
而在这样的线路上,行驶的是近5000吨的重载火车,大坡道、小半径,钢轨磨耗快,几何尺寸不易保持。要想把这样的设备养护好,必须比别的工区付出更多的努力。工区的年轻人对这些深有体会。
“别的工区可能两年才会大面积更换钢轨,但孔庄站一年就要换一次。别的工区把设备养护到标准后,一两个月不会变化,但这里,几天就变了。你必须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耐心和更高的标准对待这些钢轨。在孔庄站养护设备,仅有力气不行,因为这是个技术活。”班长李蒙恩到孔庄工作6年多,这样描述设备养护的难度。
“复杂的设备锻炼了很多人。”李蒙恩说,2004年以来,在孔庄维修工区工作过的职工中,有14个人走上了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还有10多人成为其他工区的班组长。
在岁月的淬炼中,“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孔庄精神逐渐形成。在孔庄精神的引领下,孔庄站收获了无数荣誉:“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火车头”奖杯等几十项殊荣加身……
如今,孔庄精神声名远扬,每年吸引大量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它不仅是郑州铁路人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更成为保障太焦线煤运大通道高效畅通的行动指南。
记者 张倩/文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