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年轻教师李飞,了解到郑州和郑州轻工业大学的人才政策,博士毕业后义无反顾选择回郑。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郑州以“郑聚英才计划”为牵引,打出一套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3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13人;持续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落实“1131”专项服务措施,已为大学毕业生开拓有效就业岗位7.08万个;完成职业技能培训9.02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5.4万人。
服务留才 打造全链条人才生态圈
5月10日,郑州花园路万达坊青年人才专场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线上线下167家企业携9100个岗位集中“招兵买马”。
郑州科技学院大四毕业生刘曦手握简历,在人群中穿梭寻觅合适岗位。“我已经投递了10多家企业,希望今天能有好结果。”据悉,当天到达现场求职者共计580余人,向企业投递简历165人,初步达成意向76人。
招聘会搭建对接沟通平台,也是郑州市深化人才服务创新、构建多层次人才生态圈的生动缩影。截至3月31日,全市各招才引智成员单位共开展各类引才活动53场(线上11场,线下42场),提供就业岗位211320个,达成就业意向56479人。共引进各类重点人才29801人,引进人才项目7个,投资金额86.03亿元。
产业聚才 城市发展与人才同频共振
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团队,打造全球领先的先进智能无人飞行器研发中心;引进宇通自动驾驶研究院团队,带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5G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云计算研究机构和企业落户中原科技城,形成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产业集群……
郑州市持续推动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先后制定“一事一议”引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19项配套政策,先后引进李明等顶尖人才25名,聘任施一公、徐兵河等10名院士专家为郑州市“特聘顾问”,精准靶向引进一流领军人才621名。这种“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逻辑背后,是郑州推动“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郑州聚焦智能终端、汽车制造、人工智能等20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发展,制定落实龙头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柔性引才、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政策机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引进骨干人才2105人,高技能人才3年翻一番、达到103.4万人。
政策惠才 持续发力护航人才逐梦
4月28日,2025年郑州市第三批人才公寓上线配租,涉及二七区、经开区、中原区、郑东新区4个项目共计2052套房源,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网上最快60秒审批,目前已配租20批5万套(间)。
人才安居环境不断优化的背后,是郑州对人才生活需求的深度考虑。为此,郑州研究出台“郑聚英才计划”,并先后制定市级19项配套人才政策,以及16个开发区、区县(市)的人才配套政策,形成“1+19+16”郑州市人才政策体系。近年来,郑州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求,聚焦“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向各方人才抛出“橄榄枝”。郑州正以“服务+平台+政策”三维发力,不仅把人才“引进来”,更能“融进来”“留得住”。
本报记者 李娜 刘盼盼/文
徐宗福/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