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寄语郑州,要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现新担当、创造新辉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大山大河大平原”为风貌特征的郑州,拥有“文武双全”“文韬武略”的特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指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主根主脉所在地,是我国八大古都和九大中心城市之一,必须担负起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现代文化,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本报联合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策划推出的【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将陪伴读者,持续全方位、多角度探寻郑州的独特自然与人文之美。
该拿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你?
气势磅礴?你5464公里水流泱泱,越崇山峻岭,跨宁蒙平原,腾陕晋深谷,淌中原沃土,奔大海而去……你“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又何止磅礴?
砺山带河?你在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开始“孕育”,直到晚更新世形成海洋水系,这时,你的模样有了雏形;你在日月经天的岁月里,孕育了中华文明,看遍沧海桑田;你造就了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广袤沃土,见证了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迈进,奠定了泱泱中国的最初基业,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架,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你“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又何止悠久?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对你都有一个更为亲切的名字——母亲河,认你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这份“母亲”的称号,你独一无二。
你如此浩大,一文难以囊括万一,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只撷取你流经郑州的这160公里以窥一二。谈及“母亲”,虽心有千言万语却难言一句;虽胸臆间潮涌千叠,唇畔却月华深潭……
其史泱泱 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吸冰雪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从世界屋脊一路向东,穿越崇山峻岭,经过百转千回,铺陈中原大地,流入茫茫渤海。
脚下的郑州,地处黄河流域腹地,黄河郑州段西起巩义,东至中牟,流经荥阳、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等沿黄区域,长约160公里。其间的荥阳桃花峪,则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
奔流的黄河,在这里记录着人类演变的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诗行——上古时期,炎黄会盟、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夏商周时期,王朝都城开始在黄河流域建设迁徙,为农耕文明与礼乐制度奠定根基;楚河汉界、官渡之战、武曌封禅……数不尽的历史故事灿若星河,可以说,一部河南史就是一部中国史,一滴黄河水里亦能凝望整个中华文化史。
如用指尖在时间轴上顺时切换,会发现因为黄河的滋养,郑州有着太多的故事:
10万年前,在织机洞遗址居住的先民,将石器打磨生产,留下了人类活动的早期痕迹。
1万多年前,生活在李家沟的人们已经开始磨制石器、烧造陶器,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文明曙光。
9000年前,裴李岗、唐户的人们已经建起了挖有壕沟的庞大村落,住着平地筑起的带有开间的房子,开启了人类生活的崭新时代。
7000年前,大河村的人们已经开始观测天象,这是中国开始观测天象的最早记录;同一时期,青台的人们用陶罐在地面摆出北斗星系进行祭拜,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北斗九星图。
5500年前,汪沟的人们已经穿上了多种规格纺织的丝罗衣衫,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
5000年前,以双槐树为中心的部落集群,众星拱月,把河洛古国的王都气象挥洒万千。
到了4100年前,生活在郑州的夏部落以首领大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赢得父位子传的世袭统治,开启了王国时代……
尽管这一进程中,其他地区也有过灿烂的文明,但是这些文明大多中断了,只有在黄河畔、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明生生不息。因此,人们将在郑州形成的从来没有中断并后来“一统天下”的文明,以郑州所在的“天地之中”地域冠名,称为“中华文明”。
这里,河洛文化、商都文化、农耕文化、根亲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这里,古战场、古石窟、古建筑星罗棋布;这里,奇险壮美的黄河自然景观与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融为一体,大河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这里,第一个陶鼎、第一个陶塑蚕蛹、第一个陶塑人面像、第一缕丝绸、第一尊原始青瓷、第一幅北斗九星图、第一片金箔纹饰、第一组九鼎八簋、第一座版筑城池……众多的“第一”,是炎黄子孙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
正如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曾感慨的,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郑州就是黄河母亲的长子,以“华北轴,百川口,悬河头,万古流”的重要区位成为黄河流域当之无愧的黄河之都。
其景煌煌 万里写入胸怀间
160公里,是你在郑州流经的长度。
于是,便有了独属于这里的160公里两岸风光,有了160公里的绵延故事……风光之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象表达;风光之美,是母亲河与郑州人的“双向奔赴”。
潜昆仑、出积石,登龙门、凌砥柱,你一路奔腾,终于在郑州巩义境内“逾洛汭而扬波”。如果说此时的黄河有着冲向平原的舒缓与博大,黄河巩义段34公里的河道,则是郑州境内最早领略到“一条大河波浪宽”壮美风貌的首选之地。
公元1033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第一次在巩义见到奔腾不息的黄河,心潮澎湃之际,写下一首《巩县初见黄河》。那时的黄河巩义段,还不时有“河怒惊民”的水患。
如今的巩义黄河段,河边亭台楼阁处处有景,岸边滨河绿道整洁如新;水鸟游鱼翔集嬉戏,人们骑行漫步,格外悠闲舒适。黄河沿岸的巩义,不仅是诗圣故里,还有孕育灿烂河洛文化的河洛汇流处,有让人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河龙湾……
荥阳的广武镇桃花峪,是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二、三级的交接点,山地与平原在此分野,黄河从这里摆脱最后一处山地的束缚进入平原,桃花峪由此被确定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
黄河对荥阳似乎更为偏爱一些。郑州黄河核心资源集中在“三大河湾”,荥阳所在的河湾面积最大,资源密度最高,生态资源与文化遗产资源兼备。这里,连续黄河景观岸线40公里,自然地理交错,黄河景观“可望、可亲、可读”——山岭之上望黄河,有中下游分界线、秦王寨遗址、广武山岭、古柏渡处、吕布点将台;河滩之滨亲黄河,有万亩鱼塘、玉门古渡、滨河景观路;文史之处读黄河,有汉霸二王城、鸿沟、南水北调穿黄处。
而黄河给予荥阳的馈赠,不仅在于风景,还有“成果”:荥阳沿黄乡镇自然物产丰富,河阴石榴、广武大葱、郑州黄河鲤鱼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择一个傍晚,站在惠济区的邙山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西向东两两间隔不超过500米的三座黄河桥梁(京汉铁路桥、京广铁路桥、郑焦城际铁路桥)依次排列在滔滔黄河水上,成为一道壮丽景观,更是三道凝固的、波澜起伏的黄河铁路桥梁发展史和郑州城市发展史。71.4公里长的黄河标准化堤防郑州段,在惠济区就有27公里,占据了郑州主城区临黄河区域的绝大部分。
在金水区兴达路街道马渡村口,一匹5.7米高的金色泥马雕塑傲然挺立。这匹马,和这个村子,都是有故事的: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黄河的古渡口,是连接古都汴梁、洛阳和沟通黄河南北重要的货运码头,昔日车船云集、商贾如潮。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南渡录》中记载,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北宋末年曾被金兵追杀,骑泥马渡黄河,马渡由此而得名。
黄河虽然在金水区“急匆匆”穿越6.9公里而过,却留下了千年黄河防汛难题答卷:马渡险工。马渡险工始建于1722年,工程全长3864米,现有坝、垛、护岸100道。而今,金水区启动了以马渡村为起步区的连片发展计划,将15平方公里沿黄河区域打造成具有鲜明“金招牌”的生态文化休闲片区。或许,千帆过尽方懂得,泥马的嘶鸣是在诉说马渡不平凡的昨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
站在被誉为“黄河第一跨”的中牟段官渡黄河大桥之畔,雄浑壮丽的大河风光一览无余,滔滔黄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去路千里,让人不禁胸怀激荡。官渡黄河大桥的南起点,位于中牟县万滩镇。这里,也正是“官渡之战”的古战场。 遥想千年前,中牟古称圃田,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千年后,这座城又身处郑汴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点。
黄河在中牟境内长近32公里,流经中牟县3个乡镇,涉及24个行政村。在中牟,有郑州人喜欢的雁鸣湖。殊不知,雁鸣湖原是黄河引水工程的沉沙池,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雁鸣湖水利灌溉和沉沙功能逐步衰退,因低地积沙逐渐形成湿地性湖泊。
如今,放眼望去,近岸的河面上,有燕鸥的身影飞掠;草丛里,美丽的戴胜闲庭信步,随意啄食;耳畔,时而传来喜鹊的几句闲语,时而灌入麻雀嘈杂的唠叨……偶尔,水流冲刷导致土方陨落黄河的声音遥遥传来,更衬出滩区的寂静。这里,是鸟不惊飞的“天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如今,陶渊明、王维诗中描绘的意境,在郑州已成现实。
其愿昭昭 我引黄河心上流
黄河之水自天倾泻,九曲万里携沙入海。
我们的母亲河啊,诗仙泼墨“奔流到海不复回”叹时光浩渺,之涣挥毫“更上一层楼”铸进取丰碑。冰塞川、绕黑山,征人羁客的剑影与月光在浪淘风簸中淬炼千年。而今,黄河又有了新的使命,也正吟诵着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郑州邙山视察黄河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以黄河命名的重大国家战略由此而生,波澜壮阔的治黄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如今,黄河岸边的郑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谋在长远、干在当下,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民生福祉愈发殷实丰厚,文化事业绽放璀璨光彩,协同治理体系加速构建成形,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农历三月初三,郑州的新郑都会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其仪程之三为“净手上香”。礼仪人员手捧盛装黄河水的容器恭迎嘉宾。其仪程之八为“祈福中华”,嘉宾手持吉祥祝福印章在长达20多米的黄河图画卷轴上盖印……对于黄河的热爱,早已凝结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中,那是我们皮肤的颜色,是我们脚下土地的颜色。
当我们行驶于160公里的黄河岸边,可以看到晨曦中云蒸霞蔚的黄河,也能看到夕阳里如金似练的黄河;可以俯视如瀑咆哮的黄河,也能仰望蔚为壮观的地上悬河;可以看到黄河岸边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也能偶遇惊起一滩鸥鹭或落霞与孤鹜齐飞;可以倾听沿岸如同浑厚黄河号子般的生产声,也能听到百姓朴实而满足的笑声;我们为蛙声里人们话丰年而感到喜悦,也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而感动……
月盈之夜,皎皎月辉洒满黄河。
160公里的河岸啊,如今生活着1300多万郑州人民。
其实,每个中原儿女的瞳仁都浸着一泓月,胸腔里都盘踞着一条河——一条蜿蜒过青铜器纹路的历史的河,一条镌刻在甲骨裂纹里的基因的河,一条绵延成血脉相亲的文化的河,一条奔涌向无限美好和想象的未来的河——这条河的名字,是母亲,是黄河。
本报记者 孙新峰 李娜/文 马健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