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 | “牟小莓”:振兴路上“甜蜜果”

2025-05-1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中牟新区以政策为笔、资金为墨,精心勾勒草莓产业发展蓝图。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资金扶持,中牟草莓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正以蓬勃之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书写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精彩篇章。

政策引领,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曾经,中牟的草莓种植以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户们缺乏科学规划,种植技术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也极为有限。为改变这一现状,中牟农业农村局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政策引导,2000余亩分散的草莓田整合起来,形成了规模化的种植基地。这不仅便于统一管理,还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作为中牟新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动康公司在当地草莓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同时,为延伸草莓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中牟农业农村局积极发挥政策优势,协调各方资源,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在政策支持下,当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加工厂,配备了鲜果冷储库、无菌灌装线等先进设施,实现了“采摘—分拣—加工—仓储—运输”的全链条贯通。

过去,农户们只能售卖鲜果,一旦遇上销售旺季,草莓价格便会大幅下跌,收入锐减。如今,草莓被加工成果汁、果酱、冻干零食等多种产品,附加值提升了3倍以上。2022年,当地草莓收购量超过5000吨,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200万元。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品质升级

中牟农业农村局在姚家镇投入800万元建设育苗基地,从源头上保障了草莓种苗的品质。该育苗基地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严格筛选种苗,确保为农户提供健康、优质的草莓苗。通过使用这些优质种苗,农户们种植的草莓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姚家镇小胡村的种植户李小丽说:“现在用了育苗基地的苗,不仅提高了亩产量,烂果率也更低了,每斤收购价还提高了2块钱。”

为提高草莓种植的科技含量,中牟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疏花疏果、冷链保鲜、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每年举办10余次田间课堂,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防虫网、熊蜂授粉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既保证了草莓的品质安全,又提高了草莓的优品率。如今,中牟草莓的优品率从过去的60%提升至85%,为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打造,拓展产业市场空间

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中牟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动“三品一标”建设,助力当地草莓产业打造品牌。通过成功申报“中牟草莓”标志使用权,建立了从产地到品牌的全溯源体系,让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草莓的种植、加工、运输等全过程信息,增强了消费者对中牟草莓的信任度。

为拓宽销售渠道,该局充分利用政策搭建的产销平台,组织当地草莓企业和农户参加全国草莓大会等大型展会。同时,借助“豫品出豫”工程,中牟草莓走进了北京、上海等500余家商超。通过冷链物流体系,让新鲜的草莓汁能够在48小时内直达全国31个省市。

利益联结,共绘乡村振兴新篇

在推动草莓产业发展过程中,中牟农业农村局注重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企业与2000余户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确保农户的销售渠道稳定。同时,企业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当地农户不仅可以通过种植草莓获得收入,还能在企业的加工厂和种植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户马庆国家的3亩地种植草莓,每年仅卖草莓就能收入4万多元,再加上在厂里打工的工资,他的年收入突破7万元。这种“种植有指导、销售有保障、就业有岗位”的模式,让2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6万元。

本报记者 卢文军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