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没有年轻人陪同,哪个同行敢接高龄游客?记者以游客身份联系多家旅行社,咨询为70岁以上的老人报团时,得到的回复大多是无法接待。可以接待的部分旅行社则对老年游客提出额外要求,例如需签署免责协议和补充协议、有直系家属陪同、购买额外保险等。
春风和煦,景色正好,正是出游踏春好时节。当下,年轻人凭借“特种兵式”“反向花式”旅行,成为旅游服务市场“新宠”。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1亿人。携程数据显示,在国内旅游市场中,银发人群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2024年1月份至9月份,50岁及以上银发人群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6%,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客观地说,银发旅游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一环,这部分群体拥有更多时间、闲钱和热情。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门、拥抱生活,给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量,对于拉动消费经济增长可见一斑。
综合报道来看,一些旅行社还保留着原有观念。一方面认为,老年群体健康风险较高、意外纠纷等事件频发,一旦出现问题,旅行社往往成为“责任主体”,从而对高龄游客一拒了之;另一方面则认为,与年轻人的消费模式不同,老年游客消费能力有限,更倾向低价团,二次消费意愿低,也就意味着人均利润空间有限。即使愿意接待这部分游客,一些旅行社也会采取缩短行程、提高服务费、取消特色项目、套路型“低价游”等方式来拉高收益差。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占GDP比重将从6%上升到9%。无论是出于安全因素、保险机制还是利润权衡考虑,都可以理解。但无视个体差异,以年龄为唯一标尺的筛选机制“一刀切”,本质上是一种年龄歧视,将“适老化”异化为“去老化”,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不仅违背市场规律,更与“积极老龄化”的社会理念背道而驰。
出游是追求美好生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享受旅行的快乐并非年轻人的专属,老年人的权利同样应该被看到、被重视。因此,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打破70岁以上老人报团的“限制门槛”,而不是因为年龄就被拒之门外。
正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吴丽云教授提到的,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而非简单拒客。有关部门需加强市场治理,限制旅行社年龄歧视,鼓励企业推出“银发友好”服务;保险公司应开发更多针对老年游客的保险产品,降低旅行社负担;旅行社应提供更多适合银发族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从餐饮、住宿、医疗等多角度,提升旅游全过程的安全性与舒适度,推动旅行社变革。
如今,“银发经济”奔涌而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养老民宿、养老专列、银发旅游精品线路出现,都是不错的“适老化”实践。我们乐见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饱览山河,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我们也期待更多友好便利、适老爱老的旅游服务项目出现,让老年群体真正实现“老有所游”“游有所乐”。
□评论员 李福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