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再度成为话题焦点。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樊会涛认为,随着各项政策东风劲吹,低空经济产业“蓄势待飞”。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低空经济是一场“长跑”,需要政府、企业和资本共同秉持“耐心”,方能行稳致远。
樊会涛认为,低空经济的核心是“飞行”,是飞行器与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带动性强等特点,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樊会涛说,低空经济拥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涵盖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能够促进新消费,还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重塑未来交通与物流格局。如在拥堵的早高峰打个“空中的士”上班,快递、急救药品、生活物资精准配送……低空经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描绘着一幅幅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尽管前景广阔,樊会涛也坦言,低空经济要实现“腾飞”,还需经历一段“长跑”。
“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樊会涛认为,要加快推进空域分类管理,优化空域资源配置,建立灵活高效的低空空域使用机制,释放低空空域资源潜力。
樊会涛建议,要加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通用机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完善导航、通信、气象等服务保障体系,为低空飞行安全顺畅提供保障。同时,制订低空空域管理法十分有必要,对于促进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低空飞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樊会涛表示,长远来看,低空经济发展还需要“耐心”。一是政府要有“耐心”,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企业要有“耐心”,要脚踏实地,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不能急功近利;三是资本要有“耐心”,要看到低空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不能只盯着短期利益。“低空经济是一片广阔的‘新蓝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将其打造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樊会涛说道。
记者 董艳竹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