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留住乡愁,成了登封对外文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而且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提振精气神,感觉邻里更和谐,日子有奔头。”在登封市,一提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闹阁”,颍阳镇杨岭村男女老少都觉得十分光彩。
“始创于清康熙年间(公元l703年)的杨岭‘闹阁’,属于民间社火,长期以来有‘闹歌’‘臑阁’‘挠搁’等多种叫法。”杨岭村民、杨岭闹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红介绍。“臑”在方言中意为“用肩扛”,“阁”就是楼阁的意思。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名称被定为“闹阁”,是集戏剧、音乐、杂技、造型、绘画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古时候,杨岭村百姓为祈求五谷丰登,在祈雨时用‘闹阁’助兴。”杨志红说,主要有《桃仙洞》《杨家将》《三娘教子》《卷席筒》等传统节目。演出时,大人小孩装 扮成不同人物,大人脚踩鼓点,扭动全身,走“一”字、“二”字、“8”字、“0”字或“人”字等队形,扛着的小孩则演唱各种民间小调。演出时,还会在表演人员的脚下燃放鞭炮,让表演者在烟雾中穿行。
2011年12月,杨岭“闹阁”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超凡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岭“闹阁”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10月,杨岭“闹阁”荣获河南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闹阁”除了节庆和农闲时在本地及周边演出,还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大型文化演出活动,2020年和2021年曾先后登上央视春晚、央视村晚的舞台。
“现在村民有个共同心愿——努力擦亮民间文化品牌。”谈起传承发展“闹阁”带来的变化,原村党支部老书记杨发水感触颇深,现在邻里和睦,乡风更文明了,通过到外地演出,村民的眼界也开阔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给古村落带来了新风貌。“今后我们将继续把节日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为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杨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海超表示。
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欧阳文权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