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画遍了郑州所有的地标:二七纪念塔、郑州东站、如意湖、少林寺等,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着城市的发展。
他笔下的百货大楼、商城遗址公园、健康路,甚至是路边的烩面馆,这些街角巷陌的烟火气更是触动了老郑州人的集体记忆……
美食篇、老街篇、建筑篇、新景篇……10年,他用钢笔创作了500多幅以郑州为主题的手绘作品。用画笔留住了郑州的记忆,也记录了城市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师刘炳晗说:郑州,自己永远也画不完。
刘炳晗用画笔留住了郑州的记忆,也记录了城市的发展
留住乡愁 用画笔记录城市记忆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最早是临摹挂历上的风景画,当时就是用圆珠笔或钢笔来画。”刘炳晗说,“一直到高三那年,才决定参加艺术生高考。”
2009年,80后的刘炳晗从河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毕业后就留在了郑州,这些年在工作之余,他常常漫步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之间,以钢笔为伴,记录下那些老街新景之美。
“记得2004年冬天,我从老家南阳来郑州,为2005年的入学提前作准备。那时住在国棉四厂的筒子楼里,三厂的炸串、四厂的烩面我都吃了个遍,闲暇时经常用几个硬币乘坐公交去转遍整个郑州,还骑自行车去过须水、黄河边和中牟。”刘炳晗告诉记者,这20年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有很多独具特色、带着浓厚历史文化烙印的质朴老街和人文风貌正在慢慢消失。
第一次想要画郑州,是在2015年底,“那会儿仅仅是想要把丢了好多年画画的习惯拾起来,刚开始画得比较杂,因为我本身也从事景观和规划类的工作,于是就在想,能不能把我生活的城市作为绘画的主题。试着画了一段时间,感觉可画的内容太多了,一发不可收拾,就一直坚持到现在。郑州这么大,历史又这么悠久,可创作题材多到数不完,所以这也是我能够坚持10年的原因。”他告诉记者,希望通过画笔,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记录城市里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街,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它们。
今年2月,他的首次个展“城市乡愁 画里郑州”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阜民里街区举办。
日新月异 一幅幅画作见证城市成长
“我第一次来郑州,一出火车站,就被中原大厦、红珊瑚酒店和郑州大酒店环绕。我坐上101电车,一路经过老郑大、碧沙岗。那是我对郑州最初的印象。”刘炳晗说,现在来郑州的人,下了高铁,出了郑州东站,看到的会是西广场迎面而来气势恢宏的摩天楼群。而这些或许会成为过往旅客对郑州的最初印象。
在刘炳晗众多的作品中,有一幅特殊的画作,也是他迄今为止用时最久的一幅画——幅长2.4米,宽60厘米的郑东新区全景图,每一笔都承载着他对郑州飞速发展的欣喜之情。
这幅画花费了刘炳晗半年的时间,只上色就用掉了200多支马克笔。虽然每天下班后都要在自己的书房中埋头伏案创作两到三个小时,也时常挑灯作画,但他回忆起那段创作的时光,依然有一种满足感,“时至今日,那种成就感依然在激励着我、回馈着我,而我也在创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这座城市蕴含的无穷魅力。”
如今,刘炳晗的郑州系列作品包罗万象,有街边水果摊、早市摊、胡辣汤店,有少为人知的胡同巷子,还囊括城市更新后的阜民里、平等街、二砂厂。“我想用画笔把不同的人群与这座城市的各种互动给表达出来,让看到作品的朋友可以感受到画里的情绪价值,让每个人更热爱这座城市。”
用心感受 用画笔探索人与人的深层连接
热衷于管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刘炳晗在创作管城系列钢笔画的时候,特别想画出这里的烟火味儿,“在创作的时候,我能立马联想到‘高门台’原油肉和胜利鸡的香味,听到北顺城街的那些牛羊肉老店的吆喝。”于是,就有了笔下一个个街边小店、杂院窄巷,还有从邻里街坊“挤在一起”的老阜民里,到焕然一新的新阜民里,大气厚重的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商都遗址博物院…… 通通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一幅幅美食画作中,“四厂烩面”显得尤为突出。“老郑州人应该都熟悉这家店。”谈起这幅画的创作初衷,刘炳晗颇有感触,那天,他和四厂的一位朋友来面馆吃面,偶然听朋友讲述了咖喱烩面这种味道的由来,是当时来郑州支援建设棉纺厂的外地人,将他们的乡愁味道和本地烩面进行融合,才有了这样一碗蕴含着多元文化的咖喱烩面。听罢,刘炳晗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将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馆子给画了出来。
记者 李娜 陶然/文 徐宗福/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