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春节即是农历新年,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但庆祝活动往往从前一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或者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而除夕和大年初一,又是春节最重要的两天。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历史上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叫作“岁”,春节是在正月初一。商朝叫作“祀”,春节在十二月初一。周朝时称“年”,开始有了过年的说法,周朝的春节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春节。汉朝建立后,汉武帝恢复旧历,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元旦,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春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到清代,才有一些地方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辛亥革命后,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
我们都知道,春节的由来与年兽的传说有关。相传 “年” 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伤人。人们为了驱赶 “年” 兽,会在除夕贴红春联、燃放爆竹、守岁等,这些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春节的重要传统。
2023年,春节被列为联合国假日,如今成功申遗,“咖位”再升级,足以说明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是中华文化输出的典型、成功案例。当然,春节的巨大魅力,在于其传承千年、赓续不绝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作为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春节有关的民俗、传说、神话、历史等,都是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彰显着年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更是意义非凡。无论身在何地,春节回家是一种召唤,也是“使命”,春节是一年一度不可缺席的合家团聚时刻。同时,也是祭拜祖先,追思故人、追本溯源的重要时刻。春节更寄托着新一年的愿景和祝福。在中国人心中,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一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情感的聚合与爆发。
□据《大众日报》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