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白天场震撼来袭
9月26日上午,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精心筹备的国庆长假白天版首次进行试演,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随着演出开始,空灵的水乐声响起,浣女和提桶武僧在桥上相遇,木鱼声声敲击在心灵,气势恢宏的少林功夫在少室山涧武动,中岳嵩山古老的《花流水》缓缓奏响,牧羊女赶着羊群徐徐走来……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着禅武文化的深邃与少林武术的刚劲。
本次国庆白天场演出,还是以嵩山少室山为背景,以少室峡谷为实景演出剧场,在保留原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经典元素及主要内涵和演出乐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升级与改版。不同于夜晚的静谧与神秘,白天的实景剧场被灿烂的阳光和满眼葱翠包围,营造出一种别样的禅意氛围。光影效果与夜晚也截然不同,晚上演出时绚烂夺目的灯光转变成对白天自然光线的充分运用,使得舞台效果愈发清新脱俗。
随着国庆长假临近,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国庆白天场即将拉开帷幕。这场融合了少林武术、禅武文化、音乐、舞蹈、光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实景演出,将依然延续晚间演出的精彩,同时又绽放出与夜间完全不同的艺术魅力。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特别推出的国庆白天场实景演出,不仅是对文化创新的一次尝试,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一种展现。
据该演出工作人员介绍,10月1日至7日(白天场)演出时间为每日11:00、14:00开始,每场约50分钟。平时每天的夜晚演出正常进行。
记者 马健 文/图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汇聚‘郑’能量 阔步新征程”综艺演出举行
昨晚,“汇聚‘郑’能量 阔步新征程”郑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综艺演出活动在郑州大剧院歌舞剧场精彩上演,来自郑州歌舞艺术中心(郑州歌舞剧院)、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郑州市杂技团等单位的演员轮番登场,为在场群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舞台表演。
演出现场
此次演出活动由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通过精选我市精品节目,旨在呈现一台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体验感的综艺演出,助推郑州“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汇聚‘郑’能量 阔步新征程“综艺演出还是一场诚意十足的惠民演出。据记者了解,本次演出采取免费惠民形式,市民们可通过“郑州文旅云”平台免费领取,并来到现场观看。活动还特别组织新闻工作者、最美志愿者、劳动模范、教师、医护人员等群体代表前来观看,享受舞台精彩、预热节日气氛。
记者 李居正 文/图
露营节、尚座喜剧节、博物馆里过节……国庆7天都好玩
郑州文旅文博“大集锦”等你来探索
国庆节将至,郑州各处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氛围,各大文旅景区、文艺演出、文博活动也纷纷“放大招”,与国同庆,等待市民们的到来。
精彩活动连番登场 点燃国庆气氛
国庆期间,建业电影小镇以“国潮七天,一路有戏”为主题,每天百场演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也在国庆期间带来了“奇趣十一,玩转银基”系列活动。
在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国庆期间将推出“山海华彩”系列演出,从河洛文化与海洋特色相融合的“人鱼绮丽秀国庆限定演出——河洛娇澜秀”,到融合喷火、飞虎旗等创新内容在内的非遗川剧变脸,传统汉服与国潮装扮齐上阵为祖国“庆生”。
国庆假期,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将开启“盛世狂欢节”系列活动,除了首次在河南亮相的“朋克星球2060”艺术秀,乐园还将推出全新升级的“幻彩盛世星空彩蛋”“盛世狂欢大巡游”等精彩演出。
除此之外,二七区樱桃沟的“长安古寨秋兴奇乐会”“‘古韵今风·豫见非遗’瞻园国庆游园会”,以及贾鲁水镇明伦岛的沉浸式汉服婚礼秀暨国庆露营节都将于十一期间为市民奉上。在巩义市,杜甫故里河洛情·杜甫梦、浮戏山雪花洞庆国庆·钢铁艺术节、青龙山慈云寺购买并通关《黑神话·悟空》换票入园活动,都将在国庆假期等待游客的到来。
电影小镇演出
演出演艺马不停蹄 欢乐就在十一
“10家剧场每天30场免费演出,首届尚座喜剧节来了!”据记者了解,10月1日至7日以“拥抱快乐,放飞自我”为主题的尚座喜剧节在郑东新区尚座中心举办,国庆7天,尚座中心10家剧场同时开演,每天近30场免费演出轮番上演,内容涵盖喷空、话剧、独角戏、肢体喜剧、魔术脱口秀、陕北说书等不同形式的喜剧形式和节目,把开心快乐珍藏,将“情绪价值”分享。
尚座喜剧节
此外,郑州大剧院在国庆期间也将为市民观众奉上丰富多元的“文旅大餐”。据悉,10月1日至3日,新世纪&次元party将开启连续3天的潮趣动漫盛宴,热门游戏、炫酷Cosplay表演、超高人气嘉宾齐聚郑州,打造专属二次元爱好者狂欢。10月4日,由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先生亲传弟子周少军领衔主演的曲剧海派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再现流传千年的“忠义之举”。10月6日,全场售罄的童漠男脱口秀《寻找王医生》也将爆笑来袭……
文博活动接连出彩 奏响国庆强音
博物馆里“欢度国庆”也是度假的好方式。记者昨日从郑州市文物局获悉,为了让市民能更好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以“郑州文博·国庆奏响强音”为主题的十一国庆假期文博活动陆续开启,郑州市各级各类文博单位精心策划活动共计98项。其中,市属文博单位谋划活动34项,县市区国有博物馆谋划活动16项,非国有博物馆谋划活动48项。
博物馆里庆国庆
据悉,郑州博物馆将在10月1日至3日举办“国旗,让我托举你”社教活动,届时在郑州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邀请50名观众通过答题互动、科普国旗知识、托举国旗、齐唱国歌等多个环节,邀请市民共同表达对祖国生日的美好祝愿。
国庆期间,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将开启公益讲解、手工体验、非遗传承、公益研学等多项活动。10月1日至7日,“我爱中国,红旗折扇”、“我和我的祖国,手工彩泥画”、考古体验课堂、钻木取火、绘制彩陶等活动都将在博物馆内举办。
国庆期间,非遗传承京剧脸谱、非遗皮影戏、非遗扎染以及各种DIY手工、考古人讲考古等活动都将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
除此之外,10月1日至12月30日,郑州二七纪念塔(负一楼展厅)将上新“永恒的誓言——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文物史料专题展”;创意短片《郑州文博人向祖国告白》也将挑选郑州文博系统7个二级单位的文博人切入向祖国告白,讲述郑州考古成果、文博成绩,并于国庆当天重磅推出;图文策划《一图锁定国庆假期郑州文博活动》也将梳理郑州市内各类文博活动,让游客“畅游郑州,不再挠头”。
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文/图
范军携手作曲家陈利民、弟子明男男为郑州写歌
中中中,真中! 民谣说唱《郑州·说中的城》带你玩郑州
范军,一位说学逗唱样样都行的“全能笑星”,在曲艺、影视、话剧等多个领域,将一手豫式幽默玩得游刃有余。近日,他又与作曲家陈利民、弟子明男男携手创作了歌曲《郑州·说中的城》。
三人将对郑州的深情厚谊,化作音符与文字,流淌进这首民谣说唱中。旋律间,中原大地的醇厚韵味扑面而来;歌词里,郑州的方言与风情跃动而出,让人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心跳与脉动。
范军
明男男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歌
谈及创作这首民谣说唱的初衷,范军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他说:“我一直觉得,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歌,就像成都有《成都》,西安有《西安人的歌》。郑州,这座拥有3600年商城文化底蕴、矗立于中原腹地的璀璨明珠,更应该有代表它城市气质的一首歌,这是我的一个心结。”
于是,《郑州·说中的城》应运而生。它不仅是郑州的赞歌,更是范军对家乡情怀的抒发。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范军的成长轨迹与郑州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从小就在二七纪念塔、德化街和西大街的交叉口长大,二七纪念塔离我家不过几十米的距离。每天清晨,东方红的钟声响起,那是我最熟悉的起床号。夜晚,顺城街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伴我进入梦乡。”
从二七纪念塔到国棉厂,从老城区的烟火气到新区的高楼大厦,他的故事里,藏着郑州的过去与现在。范军笑言:“好像我这几十年,总是随着郑州的发展而迁徙,每一次搬家,都能感受到郑州这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变化。”
这份对家乡变迁的深刻感受,被他巧妙地融入《郑州·说中的城》的歌词创作中。其中既有对老郑州的温馨回忆,如古城墙的沧桑、二七塔的钟声、亚细亚的繁华,也有对新郑州的时尚描绘,如二砂的文艺气息、芝麻街的咖啡香、大玉米的璀璨夜景。范军与明男男,两代曲艺人,用歌声讲述着郑州的故事,让城市的历史、文化、美食和人文风情跃然耳畔。
“这首歌,我想唱给所有郑州人听,也唱给那些来过郑州、即将来到郑州的朋友听。希望它能为这座有活力、有朝气的城市增添更多色彩,也让郑州的父老乡亲们打起精气神。”范军说。
明男男则补充道:“90后的我,和70后的师父一起创作这首歌,就是希望将郑州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郑州·说中的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郑州的情感与温度。”
范军在演出中
方言,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音符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郑州·说中的城》,既保留了曲艺的韵味和特色,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活力和创新。这首歌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使用了郑州的方言和俗语。那些熟悉的词汇——“中”“得劲”“乖乖嘞”,不仅增强了歌曲的地域特色,更让人感受到了老家河南的亲和力。
“不要觉得我们的方言土,它是文化的痕迹,是我们精神的一种象征。你普通话说得再好,英语说得再流利,那都不是流淌在咱们血脉中的音符。”范军称,河南方言质朴幽默、简单准确,而且有广泛的普及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重视并保护方言,也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
近些年,范军还将曲艺和话剧结合,打造出了“中原人文精神三部曲”曲艺原创方言剧《老汤》《老街》和《老家》。这三部方言话剧,分别聚焦诚信、文化传承和“老家河南”的根亲文化,融合了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大调曲、三弦书、数来宝等10多种民间曲艺元素,保持着中原文化积淀深厚的、浓郁独特的生活气息,将河南幽默发挥到极致。
从2013年到2024年,10余年间,范军带着“老字号”三部曲,从郑州演到“一带一路”共建城市,从北大的百年纪念讲堂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厅,感动了数万观众。
“我们就是带着曲艺风格、曲艺特色,带着对方言文化的保护,让观众品着老汤、走上老街、回到老家。”说到最激动、最精彩的时候,范军自然地切换成方言。“我觉得这是根文化,不要忘了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父辈母辈,他们都是说着这样有力量的方言,唱着这样优美的戏曲,用这样动听的语言来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每个朋友都要时不时说一说方言,咱不能忘了本,忘了根。”
从豫味相声到方言话剧,再到《郑州·说中的城》,范军的艺术创作始终与豫腔、豫调、豫文化紧密相连。他用豫式幽默将中原韵味传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不断探索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面对5G与大数据时代的浪潮,范军深知,传统艺术要在新时代中生生不息,就必须与新技术、新平台深度融合,让曲艺跨越时空的界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因此,他积极拥抱互联网,努力打开曲艺文化的青春通道。
范军还希望,能给《郑州·说中的城》拍一部正式的MV,让更多人通过它了解郑州、爱上郑州,也让郑州的文化故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唱响。
扫码听歌曲
记者 张晓璐/文 受访者供图
经典流派大戏焕新彩
豫剧《碧玉簪》上演
经典流派大戏,焕发青春光彩。9月25日晚,河南豫剧院二团创排的豫剧《碧玉簪》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成功上演。该演出是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文艺活动——2024年河南省艺术点亮演出季公益惠民演出”活动之一,同时也是2024年度河南省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张亚鸽立戏项目的结项汇报专场演出。
《碧玉簪》讲述了明吏部尚书李廷甫将爱女秀英许配给王翰林之子玉林。表兄顾文友因爱而不得,设计陷害,借孙媒婆之手,伪造情书与玉簪暗置于秀英婚房,致玉林误会秀英不贞,冷漠相待。后玉林知道真相深感愧疚,发奋赴京赶考,终夺魁首,携凤冠霞帔而归,向秀英致歉赔罪。
当晚上演的《碧玉簪》是在豫剧阎派艺术创始人阎立品先生演出版本基础上进行的改编,经专家指导不断完善,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阎立品先生“三盖衣”的经典表演,并对“归宁三回头”“送凤冠”等重点场次精雕细琢,实现了《碧玉簪》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时代性的高度统一。
《碧玉簪》由阎派艺术再传弟子张亚鸽领衔主演,她塑造的“李秀英”,表达出“不要凤冠要信任,不披霞帔要自尊”的当代女性心声,既传承了流派艺术精粹,延展了阎派艺术特色,又彰显了剧目现实意义,升华了剧目思想主旨。
张亚鸽毕业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中国戏曲学院,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攻闺门旦、青衣,师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阎派传人张梅贞,代表剧目有:《秦雪梅》《五女拜寿》《穆桂英挂帅》等,还主演了新创剧目《党的女儿》《鱼玄机》《颖春妹》《朱莉小姐》等,曾获河南文华表演一等奖、第八届河南省黄河戏剧节表演一等奖等奖项。
演出不仅受到现场观众的认可,也得到线上观众的积极反馈。据不完全统计,该剧在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文化豫约等8家网络平台直播,观看总人次近120万,网络观众纷纷点赞《碧玉簪》“演员演得好、舞美妆造精致、剧情唱腔引人入胜”。
守正创新铸经典,推陈出新谱新篇。接下来,河南豫剧院二团将继续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在传承流派经典、出人出戏出精品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记者 秦华 通讯员 裴鹏举
豫剧艺术家李树建:我不演戏,我演人生
从河南豫剧院院长一岗退休后,李树建觉得自己为豫剧做得还不够。他带队在全国各地、在国外四处巡演,为了宣传豫剧文化,他还将戏台子搬进线上直播间,这让他的日子过得愈加火热、鲜活。
成名后,为拍好一部豫剧电影《义薄云天》,他58岁戴上十几斤的头盔,拎起三尺长的大刀,练了整整一年功,只为扮好人们心目中忠肝义胆的关二爷。
“豫剧不是搞一阵子,是搞一辈子。”李树建常这样说。9月初,秋风送爽,李树建仍奔波在全国各地带队展演。在繁忙的豫剧展演间隙,记者对话62岁的李树建,听他畅谈自己的“戏剧人生”。
李树建
求学
曾考遍周边17家剧团,住半年牛毛毡棚
记者:您是如何踏上豫剧这条路的?其中有哪些酸甜苦辣?
李树建:说起这个,我最初立志学戏并非为了什么远大理想,而是为了生计。
我是1962年生人,来自平顶山汝州的寄料镇观音堂村。
我曾考了17家剧团,多次落榜,最终考上了洛阳戏曲学校。在1985年,我得到一次到北京学习的机会,在这期间经常买戏票,偶然认识了北京市演出公司的业务科长孔力女同志,她当时很看好我,帮我争取到一个在中国戏曲学院做旁听生的机会。于是我进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
这两年的学习,让我确实增长了很多见识,也经历了很多磨炼。
最困窘时,身上没有一分钱,沿着铁路线徒步走到洛阳。半夜害怕,手里就抓俩石头防身。
在中国戏曲学院当过旁听生,因为经济困难,与旅馆厨师挤免费的8人间,睡过半年牛毛毡棚,吃过半年咸菜疙瘩……
1987年8月,我被调到三门峡市豫剧团,任副团长,第二年11月,我成为团长,一干就是10年。至此,我算是真正踏上了豫剧这条道路。
后来,1998年3月,我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任团长。此后,便是在河南省豫剧二团任党支部书记、团长,先后当选第八届中国剧协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传承
收徒270多个,在多地开办豫园
记者:在豫剧的创作和演绎上,您有哪些原则、理念?
李树建:我把自己的表演理念概括浓缩为以下几点:
一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三结合。
二是借鉴京剧昆曲的“神”,学习话剧和影视的“实”,用足豫剧的“味”。
三是做到一台戏三家看、一桌饭三家吃、一台戏三种演法。
四是灵活运用唱腔表演,做到“无腔不旧,无腔不新”,即唱腔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创新之处。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坚定地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形势下,戏曲演出要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根和魂。
记者:提到传承,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对您意味着什么?为更好地传承豫剧,您作了哪些努力?
李树建:中国的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着将豫剧赓续传承的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
传承豫剧,要后继有人,我目前收了270多名弟子,有些艺术家可能只收专业的徒弟,但我不是。我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都收,非专业的可以叫“普及”,而专业的可以叫“传承”。另外,我还有10个外国弟子,让外国人来唱豫剧。
我们最近入驻上海、入驻北京、入驻郑州,在多地开办豫园。入驻上海叫传播、入驻北京叫传承、入驻郑州叫创新。
有一次我女儿在饭桌上和我们一块吃饭,我在饭桌上唱起了戏,我女儿一直在哭,说:“爸爸你现在功成名就了,都60多岁的人了,还天天给人家唱,有失尊严。”我说:“孩子,你说得不对,我尝试宣传豫剧,宣传河南,让他去买票,进场观看豫剧,爸爸咋没有尊严?我们就是这样奋斗的,戏曲是需要传承的,优秀的传统戏曲不能在我们这代人中间消失。我们既要培养青年人才,也要培养观众。”
记者:现在有个群体叫“Z世代”,指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在消费习惯、文化喜好等方面展现出全新的特点。您认为应该怎样培养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如果有年轻人想要以戏曲为生,您会给出哪些建议?
李树建:目前戏曲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既是说戏曲演员,也是说观众。
我们非常重视年轻一代对戏曲的态度,为了宣传戏曲,我们开设账号进行线上直播,直播既是希望能向年轻观众传播戏曲,也是给年轻徒弟一些上台的机会。我们提出了口号“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
我们还推行沉浸式表演,也在尝试将豫剧与河南的“喷空”相结合,与评书相结合。在演出中,我们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这样我们就可以跟观众拉近距离。
我们还经常与其他剧种的名家结合,同台演出,比如说一场表演两个多小时,我们唱一个多小时豫剧,一个多小时越剧。越剧的裘丹莉和我合作表演了《程婴救孤》,她唱越剧,我唱豫剧。当时我俩一起演出,去了很多年轻观众,通过一台戏,既欣赏到了越剧,又欣赏到了豫剧。
演绎
58岁拍豫剧电影,负重几十斤扮关公耍大刀
记者: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戏曲演员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趣事或困难?
李树建:戏曲演员只有在舞台上观众给你掌声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很激动,觉得自己有存在感、有荣誉感,除去这个,剩余的全是痛苦。特别是你创作一部戏曲的时候,可以说“如同地狱一般的煎熬”。当你在舞台上得到观众认可的时候,这个时候才会感到万分荣幸。
在演绎过程中,我想谈谈近几年的事。
去年我有一部豫剧电影《义薄云天》上映,开拍的时候我是58岁,当时我要演关公,很多专家都说不让我演。我过去是演穷老生的,为了演好这个关公,我整整练了一年功。
演关公这件事,虽然我已经58岁,但宁愿伤筋动骨,我也要脱胎换骨,最后《义薄云天》取得了圆满成功。
记者:作为豫剧“李派”老生创始人,能否介绍一下这个流派的特色?
李树建:“李派”这个是大家出于热爱给我起的,我一般也不自称是“李派”,但我可以说一说我的唱腔,我的表演。
我把我的唱腔、表演总结为四句话:以情造声,用情创程,重新体验,三人合一。
以情造声,就是以我的真情去创造我的声音。你唱腔中一定要有真诚,才能感动观众。
用情创程,即用真情去创造程式化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保证每一场演出的专业、质量。
重新体验,一般都是话剧里边有重新体验这个说法。我经常说“我不演戏,我要演人生”,我演一个角色、他的人生经历,都会用心、用情、用功深入浅出地去演。
三人合一,指角色、人物和演员本身三人合一。但是要注意,戏里、戏外要有区别。有时候在戏里,有时候在戏外,你可以投入,但不能陷入,一旦陷入角色太深,就会分不清戏里戏外,这是戏曲演员的大忌。
发扬
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人要拥抱互联网
记者:当下有不少豫剧演员将戏台子搬进线上直播间,您如何看待这种传统和创新之间的碰撞?您也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有哪些感受或趣事?
李树建: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到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对豫剧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阵地。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光靠自己线下去演一场戏,1000多名观众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扩大豫剧的影响力,发扬光大,一定要借助互联网。
我现在全网有200多万粉丝,加上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有300万左右,浏览量达到3亿人次。2020年3月底,我在互联网上尝试搞了一场直播,当时“提心吊胆”试播了3个小时10分钟,当天有157万人涌进直播间,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威力”。
通过这些尝试,我觉得戏剧人要拥抱互联网。
记者:您认为当下豫剧在我国的地位如何?结合当下的科技、经济与文化背景,谈谈豫剧应当何去何从?
李树建:豫剧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会消失。
豫剧拥有近300年历史,全国共有167个专业豫剧院团,民营文艺院团达2100多个,号称“十万大军”。豫剧的从业人员之多、流布地域之广,可以说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
豫剧一年要演出二三十万场,为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为乡村的文化振兴等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并非口头说豫剧它不会消失,它就不会消失了,我们还是要重视,为豫剧培养观众、培养青年人才。
我今年62岁了,虽然已经退休,但还是想为豫剧做点事情,到处办展演、开直播、忙中心的事情,甚至比以前更忙、更累。虽然累,但是有收获。我相信,将来能有更多的豫剧爱好者、从业者为了传承豫剧而奔走,并感到幸福,豫剧终会发扬光大。
扫码阅读全文
记者 石闯 岳炎霖/文 周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