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网红医生”不仅违背了医疗伦理,也损害了医生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广。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直播领域五类突出问题,其中包括“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调查发现,医疗卫生领域有些“网红医生”账号背后甚至存在运作链条,让有些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在公众的印象中,医生具备强大的专业能力、丰富的从业经验,再加之其以短视频为媒介,将公众感兴趣的健康话题用通俗易懂的表述道出,并及时地进行科普、辟谣,提醒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极具实用性。因此,医疗健康科普类短视频广受欢迎。
然而,有些“热心”的医生账号背后有着一条运作链条:医生出镜,运营部门拍摄剪辑发布内容,客服部门维护评论区,通过能拉动网络流量的“话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在非专业、非正规团队运作下,出现了一些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的“网红医生”。这不仅违背了医疗伦理,也损害了医生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广。
比如,有些短视频创作者声称,只要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训练,视力就能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恢复”,可以从深度近视800度好转到100度。事实却是,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根治近视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矫正、改善用眼习惯等避免加重。由于普通人并不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如果真的有网友或患者听信了此类言论,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这些“网红医生”大多是正规医疗机构的真医生。而他们之所以会拍摄短视频,或是为了提高个人影响力,或是为了完成单位的指标。要明确的是,医生不能沦为摆拍“工具人”。医生需要提升专业能力,坚守专业素养和道德底线,对造假团队提供的摆拍剧本要及时说“不”,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发布视频内容;平台和相关机构也应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审核机制,对发布者的身份信息、发布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公众汲取到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
相比“用尽心思”去做一时的“网红医生”,更多用心做医疗健康科普的医生,把精力用在提供真相、知识、价值等信息增量上,用更长远的眼光生产内容,这才是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会该有的面貌。
评论员 任思凝
欢迎赐稿:评读热点新闻事件,发出你的观点和声音,请发稿至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郑州晚报》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