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花钱躺平拿研究生学位?20多人被骗百余万,“内部途径、免试入学”别信!

2024-08-0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设置的学科是虚假的,承诺的证书是虚假的,发出的通知书也是假的,我们二三十个人有被骗十几万元,也有被骗两三万的,现在联系这家公司也困难了!”近日,翁先生反映,想要花钱免试获取在职研究生资格,却落入一家教育培训公司设置的圈套,两年时间过去,承诺的毕业证书仍无法在学信网查询,提出的退费申请又被一再拖延。

学员:交了10多万元,“躺平”拿证和退费都没实现!

2022年8月,广东的翁先生在网络平台刷到河南仁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在职研究生免考入学广告,客服人员宣称“内部途径、免试入学”“三年内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吸引他选报“郑州大学-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并签订了培训协议。

双方协议约定由该公司作为“甲方”帮助翁先生“顺利通过研究生毕业,拿到国家学信网认可的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甲方保证帮助培训,达到乙方考试、学校学习、论文答辩通过 并顺利毕业,毕业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真实有效”。

“培训总费用是197000元,已经交了117000元,后来发现他们说的全都是假的。”翁先生说,该公司承诺不用学习、不参加考试、不用准备论文,2023年底即可免试取得郑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且学信网可查,他因逾期查询不到学籍而提出了退款要求,但公司业务人员和负责人以各种理由推拖。

另一名学员柏先生是2021年5月在网络平台看到该公司的招生广告,之后花费15万元签订合同想要“躺平”获取在职研究生资格,到了2022年9月未能在学信网查询到该公司承诺的学籍,他提出的退款要求同样被拖延。

校方:没有这个专业,别轻信“内部人员免试入学”!

河南仁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协议中要求“乙方承诺在签订协议后直至取得证书之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当地教育部门及上级主管机关咨询考证和进度,经核实因乙方泄密而影响考证转档毕业等,否则视为违约”,该公司“不但不退款”还将对“乙方”进行追责。

翁先生在长达两年的等待中未收到一分钱退费,他主动“违约”联系郑州大学相关部门咨询2022年至2023年在职研究生学科设置问题,校方明确回复专业目录中“并无麻醉学的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招生”,且未与任何公司或机构有类似的培训和招生合作。

“没有‘内部人员免试入学’,全日制有推免或特招的规定,非全日制连这个专业都没有。”校方的回复让他彻底清醒,他后悔轻信客服人员“报名交费后,什么都不用管”的“躺平”承诺,误以为对方真的有途径绕过全国考试。

在等待退费的过程中,翁先生、柏先生等20多名有着相似遭遇的学员团结在了一起,他们所交的费用多的近20万元,少的有三四万元,总金额在100万元左右,其中一名女生称虽然收到了“通知书”,却发现自己的“通知书”和校方的通知书不一样,而在学信网上也未能找到新的学历信息。

进展:公司经营异常、诉讼多

7月10日,记者来到经三路财富广场,但未能在3号楼8楼找到这家公司登记的办公场所,同层另外三家公司及物管人员称不了解这家公司的情况,判断其搬迁已有一段时间。记者致电该公司法人代表丁某山,其称“搬走了”却未说明新地址,此后表示已解决翁先生的退费要求“调解过了,上周吧”。

企业查询软件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目前状态虽为“存续”,但已被金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标注“经营异常”,目前自身风险已有42条“包括司法诉讼39条,监管公示3条,其中司法诉讼占比为92.86%”“近一月新增自身风险5条”“失信被执行人等高风险信息共计30条”“终本案件中风险信息共计9条”,关联风险还有21条。

相关的诉讼信息显示,该公司涉及的被执行标超过10万元的诉讼已有4件,另有多个诉讼案件执行标的也有数万元之多,法定代表人丁某山及财务负责人已被列入被执行人且限制高消费。此外,登记在同一场所的以丁某山为法人代表的河南学乐学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也涉及3个等待执行的司法案件。

7月29日,记者再次联系丁某山,其称“距离月底还有两天,月底一定会退一部分”。8月2日,翁先生反馈未能联系上丁某山,对方未向其退回任何费用,此前的调解只是对方在拖延时间。

他讲述,近两年部分学员曾向该公司所在地派出所报案,但警方认为是经济纠纷未予立案,而他多次向广州市公安局求助后,当地白云区公安分局已经立案调查此事。

提醒:“走捷径”有风险,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如果有专业的证书加持则会给就业增加更大的机会。因此,有些人为图一时之便,想要花钱“走捷径”取得资格证件,就被不法分子瞄准了“商机”,从而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等途径,打着“免试”“包过”“内部途径”等幌子收取高额培训或“通关”费用,然而一旦不能兑现“通关”拿证的承诺,想要退费又会面对新的困难。

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少春律师指出,如果教育培训公司仅仅在招生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夸大承诺等行为,但其本身仍有师资能力向学员提供培训服务,那么其构成违约,学员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退款及赔偿损失,同时有权向教育主管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故意骗取他人财物则涉嫌诈骗。

郑州日报“市民热线”提醒广大学员,勿迷信“内部途径”“免试包过”宣传,在进行机构选择时,要多方面考察其信用资质和师资力量、相关配套设施、售后服务等情况,认真阅读合同的重要条款,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不要轻信交钱躺平的“通关”承诺,应当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李艺源 文/图


分享到: 编辑:周爱巧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