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麻辣烫“出圈”给咱郑州的启示:要让商都文化更有说“中”的底气

2024-03-2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天水逢春水更柔,热搜古巷竞风流。”秦岭下,渭水畔,这个春天升腾起一股浓浓的烟火气。美食博主、江湖吃货纷纷掩了朱门、投了大路,呼朋唤友、适彼乐土。天水麻辣烫,大烫盘中包罗万象,各有滋味。一夜之间,天水,用一箪食,让传说中的“诗与远方”成了舌尖上的“热辣现实”。

继沈阳鸡架、淄博烧烤、尔滨冻梨后,由“吃”引发的地域热持续更新,莽莽万重山终于难掩孤城天水之“热辣”,随着天水麻辣烫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郑州也“泼”了起来,迎来了大勺大勺的油泼辣子、让人欲罢不能的手擀粉、红双喜标志大红烫盘……人们再次见证数字时代流量经济的“洪荒之力”。

然而,这一箪食中究竟隐藏着多少“流量密码”?这些隐藏于盘中的“文化符号”又是如何“破茧而出”的?中原腹地又该以何种方式“接盘”,成就城市文化的迭代升级?

世间万般 不过一盘麻辣烫

从淄博烧烤、重庆小面到四川火锅再到如今的天水麻辣烫,为门面多次“改头换面”的郑州一家饭店的老板刘志军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小店一夜之间成为了众人们竞相打卡的“网红地”。他经营的,正是郑州首家天水麻辣烫——“甘妹妹麻辣烫”。“之前也做过许多网红美食,但是都没这次如此‘出圈’。”刘志军难掩开心。

在小店门口,记者看到,长龙般的队伍呈“贪吃蛇”状排了好几圈,能一口气从店门甩到几十米开外的大街上,新鲜的“菜花盆”、制作中蒸腾的水蒸气,以及直窜“天灵盖”的农家辣,将春寒料峭的寒气一扫而空。

“前几天我儿子尝了说挺好吃,然后每天我都来排,就是挤不到跟儿。所以我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想‘有食吃’必须要早起。”一位排队的女士说道。“我从抖音上刷到这家店,专程从安阳赶过来,就为尝尝这个味道咋样。”身后一位排队的小哥语气中透露着期待。“这家店在小红书已经刷屏了,我们太好奇啥味道了!”旁边一群年轻人七嘴八舌说道。不仅是河南当地人,这家麻辣烫同样吸引了甘肃本地人的注意。“我是天水人,来是因为想家了,想吃口家乡味,也顺便测评下到底正不正宗。”

“从开业到现在一直是这样,每天排队大概能有1500多人,最高峰能有近400人排队。”刘志军表示。

小切口蕴藏大能量 讲好“有味道”的文化故事

食物,逐渐超越其单纯的果腹功能,进化成一种文化行为,藴藏着一系列可感知的文化元素和气象。用“一箪食”表达地域文化中呈现出来的文化质地,俨然成为城市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

“最大的推动力依旧是互联网、当地政府的联合发力以及甘肃人在行动中体现出的质朴无华品质。”河南鲁班张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承军表示。

记者查询资料,得知,自从2月13日抖音用户“一杯梁白开”发布的一条配有“建议全国普及甘肃麻辣烫”文字的推介视频后,全国引发“热辣”狂潮;3月初,它已不仅出现在大量探店、体验视频里,开始成体系频频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3月中旬,甘肃省文旅厅派出工作组到天水市靠前指挥、跟踪调度、策划引流;天水当地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连夜铺路、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举办麻辣烫吃货节等;多个景区与麻辣烫联动促销,县级文旅部门主动出击跑市区“接流量”,给外地游客免费送当地景点门票、温泉票,还有甘谷辣椒、玲珑小番茄等特产。

“‘民之交在于心相通’,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甘肃人淳朴的民风,和甘肃的城市魅力与智慧。”郑承军这样总结道。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3月以来,甘肃天水每周旅游搜索热度上涨近200%,并呈现继续快速上涨的趋势。

对于后期发展,郑承军表示:“如今麻辣烫对于天水来说就像2元甜筒对于蜜雪冰城,仅仅起到引流的作用。能不能让慕名而来的人在天水这个大饭店吃好,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依然要看当地政府后期如何在产业振兴上发力。”对于麻辣烫的整体态势,持乐观态度,他表示,现在的天水麻辣烫已经不仅连着田间地头,也连着金融商贸、文旅交通,形成的产业价值链是当地全产业大融合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厚文”方可“强工” 4大战略讲好郑州文旅故事

那么,郑州,这片美食繁花似锦、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商都大地,又将如何迎接这一波“舌尖上”的冲击?

“首先,要把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提升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从细节入手,微光成炬,星火燎原,潜移默化浸入人们的生活。”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刘涛认为,若要文化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距离人们的生活足够近,遵循“小切口、大纵深、可实施、快见效”原则,从“城-人-产”发展为到“文-旅-城-人-产”。

在刘涛看来,近年来,郑州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重塑城市美好记忆,赓续文化底蕴,二砂文化创意园区、油化厂创意园等城市更新项目相继对外开放,这对唤醒城市记忆,营造文化氛围而言,无疑是美好的开端。而营造城市文化新场景,也应像天水麻辣烫一样,不拘泥空间的区位和大小,从细致入微出,营造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空间。还要对基础设施,比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高铁、出租等进行升级,让郑州基础设施建设能更好服务于五湖四海客。

“其次,要因地制宜,重拳出击,找到并强化郑州文旅的最核心IP。”刘涛说,“先知后游”是现代人旅游的普遍模式,“知名度”对旅游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拥有、选择“共识”资源,文旅发展才能拥有知名度。IP是这个过度传播时代为数不多的“全民共识,因此,郑州想要以文旅实现人群吸引,就要打造具有“全民共识”的现象级旅游IP。刘涛认为,在郑州,提起文化名片,“功夫郑州”最是享誉内外、“华夏之源”最是震古烁今、“天地之中”最是独具优势、“黄河文化”最是源远流长。因此,可追本溯源,对郑州优势资源——传统文化进行复盘升级,具象化、普遍化、普及化、故事化。

“同时,针对市场新需求,塑造中原文化的多副面孔化。将受众从‘大众’化为‘分众’、化‘大群’为‘小群’,才能兼顾资源保护与文旅效益。”刘涛分析道,郑州要想活化文旅资源,首先必须转变思维,从“卖资源”转变为“卖需求”,以“时尚密码”演绎“厚重文化资源”。为此,刘涛建议,可以抓住新型消费群体,比如针对亲子家庭,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主题研学。抓年轻人中的“兴趣狂热粉”做文章。

“最后,还要借助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平台,实现渠道促流量、信息裂变传播,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也要注意,绝不可固步自封,想要加快郑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还要做好国际篇,用国际语言讲好这篇郑州故事,才能让郑州故事根植于多元文化交融的‘地球村’中。”刘涛最后总结道,只有打造环环相扣、层层相叠的多模态式全产业大模型,才能让郑州文化产业破冰而出。

往古而知今,继往开来。追溯千年商都的溯源,感受现代城市之气魄。郑州的城市文脉灼灼又灿灿,只有拨开芜杂,深入城市肌理,方可书写和丰富那悠长的城市文脉。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李娜 陶然

分享到: 编辑:周爱巧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