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郑 |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4-03-2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州考古又又又获殊荣,

已先后有16个项目获此荣誉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2日在京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按年代早晚排列)入选。至此,郑州市先后有16个项目获此殊荣。

宣布评选结果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表示,过去一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考古中国”24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6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开展,1367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有序实施,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动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

据介绍,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由评委投票选出。终评会评委通过抽签方式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2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距今约3400年,现存面积2万平方米

●共出土有金器、绿松石、青铜器、玉器等21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国内目前时代最早的金覆面,被认为可能是三星堆黄金面具的来源

●发现了国内目前时代最早、结构清晰、功能明确的“兆域”,为探讨郑州商都的兴衰演变及早期国家相关礼乐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书院街墓地出土的青铜器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考古成果丰硕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位于郑州商都内城东南,这是一处商代白家庄期具有兆域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墓地展示了早商时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是郑州商城近年来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墓地由兆沟、通道、墓葬、祭祀遗存等组成,兆域面积约3万平方米,形成了一处结构与功能明确、具有整体系统性的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级贵族墓地。

墓地“兆域”由人工挖掘的兆沟合围成近抹角长方形,其建造、使用及至废弃年代均为商代白家庄期。墓地南部通道为陆地通道,北部有两处相邻的栈桥式通道。通道外侧均有门房类相关附属建筑的柱洞遗存,其中北部通道外侧一间房门道向北,南北3.3米,东西残存3米。

墓葬20座,位于墓地东部偏北,均为近南北向分布,排列有序,等级关系明显。中心大墓M2位于南北兆沟的中间位置,其余墓葬以M2为首展开,分布于M2的北部。其中铜器墓葬3座,一般墓葬17座。M2是高等级贵族墓的典型代表,葬3人,底部有6处殉狗坑。M2出土各类随葬品216件,铜器有鼎、鬲、罍、盉、甗、盘、爵、觚、斝、斗、斨、戈、刀、箭镞、铜覆面等。金器有金覆面、黄金绿松石牌形饰、金泡、金箔等。玉器有戈、钺、柄形器、鱼、玉饰件等。另有绿松石管、珠及贝币等遗物。随葬品组合有酒礼器、兵礼器、玉礼器、金礼器、覆面礼器等。M2是郑州商都遗址目前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组合最完整墓葬,是郑州商城,也是早商时期目前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M24也是三人合葬的贵族墓葬,7件铜器打碎置于墓室北侧,为典型的毁器葬,墓底腰坑殉狗一只。

专家在书院街墓地考古现场

此外,在黄河河务局亦出土一座早商时期三人合葬墓葬。商代早期三人合葬墓葬的发现对探讨商代殉人殉葬等文化现象有重要意义。

M30墓葬形制小于上述两座墓葬,属于一般铜器墓葬,随葬品数量也远少于M2、M24,也没有腰坑殉狗的现象。至于其他17座一般墓葬则普遍形制较小,多数没有随葬品,个别墓葬有少量陶器、玉器等随葬品。这批墓葬的等级化、差异化明显,是当时社会阶层分化的具体反映。

墓地祭祀形式有人牲坑、狗坑、猪坑、牛角坑等多种祭祀现象,白家庄期牛角祭祀的现象较为流行,是早商祭祀礼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墓葬殉狗的现象在中商阶段逐渐流行起来。

墓地南侧发现的6组夯土建筑基址距离内城南城墙较近,结构为长方形多间排房式及四合院式,部分建筑有回廊结构,时代从商代二里岗下层一期延续至白家庄期,说明这一区域自都城始建就有高规格的建筑存在,属于城市重要的建筑生活区。

书院街墓地考古新发现意义重大

记者从郑州市文物局了解到,经过70年来的考古工作,郑州商城内外城垣、宫殿区、窖藏坑、作坊区、祭祀遗址、墓葬区、夯土建筑、水利系统等各类遗址布局较为明确,但内城东南区域长期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书院街墓地兆域的发现填补了郑州商城空间布局的空白,使商代王都的文化要素更加明晰。

“书院街墓地兆沟形制、年代均是中国最早的。书院街墓地发现的兆域,是早商时期这一制度首次发现,是去年获得十大考古发现的殷墟西北岗王陵方形兆域的直接来源,把中国兆域的制度推到了早商时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杜新介绍,书院街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类型丰富、组合完整,具有鲜明的中商文化风格,填补了早商时期青铜文化的部分空白。

书院街墓地出土的璜形玉龙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介绍,这批铜器与3座窖藏坑出土的铜器互为补充参考,展示了郑州商城早商青铜文化的基本面貌:“我们发现了郑州商城首次出现的青铜器新器形。如壶式盉、斗、甗、覆面器等,使早商青铜器组合更加丰富,补充完善了商代白家庄期铜器群。另外,还首次识别出了商系墓葬中用于丧葬礼仪的覆面器:扇贝形金覆面、铜覆面,这种用于丧葬覆面的扇贝形覆面器是从二里头晚期、先商商人墓葬中的扇贝壳覆面发展而来,扇贝形铜覆面在内蒙古朱开沟、西安老牛坡、安阳殷墟及焦作武陟等晚商墓葬中普遍出现,显示这是一种独特的丧葬覆面礼制文化。同时,以青铜酒具为标识的酒礼器组合已成型。从组合来看,这一时期酒器、食器并重,但以酒器为主。大贵族墓葬出土有成套或多套的觚、爵、斝酒礼器组合,说明在祭祀神灵及祖先的礼制上,商代非常重视酒祭,酒器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为增加。新发现的铜斗是一种挹酒器,是祭祀仪式中关键的酌鬯酒器,丰富、完善了酒礼器的组合。早商时期以觚、爵、斝为核心,包含挹酒器的酒礼及礼器组合已经成型。”

书院街墓地出土的金覆面备受关注,黄富成表示,金覆面的发现为探讨巴蜀地区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商文明文化交流提供了崭新视角。黄金绿松石牌饰是二里头文化以来以嵌片绿松石高等级礼器的延续与创新,对于重新认识商时期高等级器用方式有重要意义。黄金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及黄金与玉礼器共存组合的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华黄金文明成型的重要标志,中国的金玉辉映等黄金文明由此逐步迈向成熟,开启了中华文明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

此外,书院街墓地出土的大玉戈、青铜礼器、绿松石镶嵌器等源自二里头文化,体现了对夏王朝礼乐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同时,最早的兆域、多人殉葬、墓葬内设置多个狗坑的习俗等开启了晚商高等级墓葬丧葬规制的先河。

总之,书院街墓地考古新发现丰富了对早商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推动商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

目前部分出土文物正在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展出

永城王庄遗址 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

昨日,河南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还有河南永城王庄遗址,位于豫东地区的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地处古睢水南岸,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

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陶鬶 新华社发

2023年4月至12月,由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展开了系统的勘探和考古发掘。经过约一年的发掘,在该遗址发现的大型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玉器、绿松石、石圭等。墓葬具有丰富的礼制内涵、等级分化明显、葬俗独特,说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聚落等级较高。整个遗址约63万平方米,为目前豫东地区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该遗址之上同时还覆盖有龙山文化、商、周、汉、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时间跨度达5000余年。

王庄遗址虽然属于大汶口文化系统,但也受到了豫中仰韶文化、南方地区崧泽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考古项目执行领队周通向记者介绍,该遗址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也是当年发掘、当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他和同事们都倍感自豪。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代表了一个新的地方类型,对于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将以此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全面深入开展王庄遗址后续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用考古实践的生动笔触,展示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左丽慧/文 白韬/图

亲近考古,感知中华

新华社电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2日在京揭晓,一个个陌生的地名因考古脱颖而出、声名远扬。

始于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已走过33个春秋。从学界的专业集会,到越来越多公众关注的盛会,这是考古从“冷门”向“显学”迈进的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为何是考古?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人的记忆,其中一些片段早已消散湮灭。一代一代考古人接续探索,就是为了让这份记忆更加清晰确凿。这是攸关“何以中国”的大事。

认识文明离不开考古。在河南仰韶村的陶片上见证仰韶文化的灿烂创造,在四川三星堆的青铜上品读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相互影响,在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感受唐朝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考古发现熠熠生辉。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正是考古资料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聚的发展历程。

认知自我离不开考古。当3000年前的甲骨文被今人释读,我们怎能不惊叹汉字的绵延传承?当距今8000余年的稻谷遗存被发现,我们怎能不自豪于先民的智慧勤劳?每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都是一堂极好的历史公开课,它用鲜活的、甚至就在你我身边的考古发现,帮助更多人认识自我、增长自信,赋予我们“平视世界”的底气。

更重要的,一个民族越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来”,就越能有力地把握历史规律,越能使自己行进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纵观近年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即便是良渚、殷墟、三星堆等发掘已久、名满天下的遗址,依然能产出重大的考古新发现、新进展,填补曾经的认知空白。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考古就令这本教科书愈加厚重,愈加有指导性。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回顾往年的“十大”,江苏的大报恩寺遗址、陕西的石峁遗址、江西的海昏侯刘贺墓等如今已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新一年度的“十大”,也令人心驰神往。亲临“十大”,亲近考古,一个相同的心声共鸣回响: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卜贝贝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