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酷似二七塔,一吹竟能发出多种声音——轰隆隆,哐当哐当,呼呼呼……火车驶来的声音由远及近,仿佛身处火车道旁!
这是郑州二七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毕雅思的新发明——双管笙笛,毕雅思给它起名“育红笛”。
“我希望‘育红笛’独特有纪念意义的造型、鲜艳的颜色、简便易学的特性能激发人们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更希望通过这种新型乐器,活化历史、寓教于乐,提醒大家不忘二七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毕雅思出生于红色家庭,从小就听参加过红军的爷爷讲述革命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坚韧不拔、?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是他童年的仰望,沉淀至心底成为永久的豪迈记忆。
长大后,毕雅思进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随中央少数民族乐团在各大音乐厅演出、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和代表国家去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等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他发现,好多乐器都有音准问题,更深切的感受到,在国外的大部分华侨后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如何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喜爱上民乐,成了萦绕在他心头的大事。
毕业后的毕雅思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小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乐器进课堂这个项目很好,但很多孩子学习用的乐器音准存在很大问题。让孩子正确直观的感受音乐的美妙世界,首先要解决音准问题!从此,他更加笃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信心——一定要寻找到既能传承革命前辈精神又能解决乐器音准的结合体。
后来,毕雅思离开他心爱的教学工作去到新岗位,但这项思考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他一次次请教器乐制作专家,一次次和美术专业老师交流想法,慢慢地摸索着。2018年的一天,他突然从二七纪念塔上找到了灵感,这个塔就是革命精神的一种象征,不但外形漂亮,又是双塔,上面的五角星正好契合双管乐器吹嘴的应用。
他欢喜地开始实验:用二七塔做外形,五角星做笛口,两个星星角连接两个笛管,把原来的单管笛,变成双管笛,并用现代技术手段植入簧片,不仅实现了一口双管的效果,还利用自由簧的原理,为更加科学的音位排列创造了便利,能够同时演奏音程、三和弦和七和弦等。
“育红笛既能演奏优美的单旋律,也能演奏出富有张力的和声。”毕雅思介绍说,每个音孔上面分别植入簧片来确定音高,音高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自由度高,每放开一个音孔均只有一个与其对应的簧片发声,且该处的簧片发声时不受其他簧片的影响,使得发音更加精准,演奏更简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准和音乐的感知力,非常适合进行音乐启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雅思这一实验就是五年,过程中他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希望这个新型乐器能够在更多人的手中奏响,鼓舞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据了解,毕雅思已经为“育红笛”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未来他也会根据反响,做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通讯员 倪晓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