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守护传承,文化融通古今。
9月26日,“传承与发展——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周暨张海书法艺术馆新馆落成仪式在洛阳偃师张海书法艺术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河南省文联、省委外办、省教育厅、省文旅厅、洛阳市人民政府、郑州大学联合主办,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擦亮“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品牌,让书法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活动周将持续到10月5日,13场中外著名书法家参与、涵盖古今书法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展览同步举行,其中沈鹏、张海、苏士澍、孙晓云4任中国书协主席的个展,最为引人瞩目。
张海现任中国书协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其“退而不休”,以耄耋之躯一直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光大奔走呼告,也一直在为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持恒笃行。
楔子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有云:“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纶。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
张海曾介绍自己是“唐僧的老乡”。
这介绍一半是打趣,一半则是苦行跋涉后的顿悟:艺术之旅不就是一场“九九八十一难”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张海“墨海领潮”,有自己“创造力的实现”;在“岁月如歌”的高亢快进中,也唱出了自己的“好声音”;张海并不满足于此,从心之年又发出“古稀新声”;接力交棒,“荣誉”归来,张海又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
八十初度,岁秩耄耋。本来可以安度晚年、尽享天伦,张海却华彩转身,一体多面,完成了新的“角色扮演”:“年轻的高等书法教育者、资深的书法组织工作者、如影随形的书法践行者”。身份虽然来回切换,但艺心如磐,力耕不欺,在“人生如画也如书”的岁月长河中泛舟、舍筏,扬帆、领航……
“传承与发展——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周暨张海书法艺术馆新馆落成仪式现场
书法践行者:道技相融攀高峰
“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的LOGO是甲骨文“夏”的变体,张海就出生于夏都二里头所在地偃师。
“十三朝古都”洛阳,近一半古都在偃师。虽然祖辈世代为农,但张海身上多少也有一方水土积淀滋养的文化因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话,他觉得原因有三:一是做好当下,二是顺其自然,三是时代使然。
张海的书法启蒙老师是读小学四年级时的班主任郭树泰老师,“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张海首次体会到了写字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凝思暗想觉依稀,奋笔直书神且奇。”
没想到,这魅力让他持续着迷至今。
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他就在下边用笔跟着比划。没有练字的纸张,他就用学过的课本练;旧课本涂满了,就又在新课本上练。练着练着,就成了学校里的“书法之星”了。
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有一位名叫刘秋凤的先进代表就到了张海就读的偃师香峪小学做报告。因为会场需要贴一些欢迎标语,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张海肩上。
当村民得知这些标语竟然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时,都颇为惊诧。知道张海书法根柢的人曾给他开玩笑说,那应是他的第一次“书法个展”,从此便开始了近70年的“书法”实践。
时代波诡云谲,实践从未间断。
《奇书旧友》联 365cm×71cm×2 2022年
阅历丰赡,岁月铸金。张海在自述学书经历时,曾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机缘,专业创作。张海新乡师专毕业后,先到了安阳市从事教育工作,之后因在《工人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要敢于逾越雷池》的短篇杂文,被安阳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关注到,不久就把他借调至宣传部。因为有文章和书法两种“秘密武器”傍身,没多久就又被调到安阳市群众艺术馆从事宣传工作。这一时期因工作所需,经常要写各种标语、办各种展览,促使他必须全面提高书法水平,全面掌握各种书体创作——“都要拿得出手”。
第二阶段: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十年动乱时期,除去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张海还开办了多期中小学书法美术学习班。蓦然回首之间,“书法教育”的种子从那时就埋下了。他这样做:一是让热爱书画的中小学生免得步其求学无门的后尘;二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避免中小学生迷失自我,虚度光阴。当时学习班的老师都是东拉西凑,有时“断档少炊”他也会被迫下场顶上,此也倒逼其提高书艺,诸体皆能。
第三阶段: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曾到北京荣宝斋学习过半年书画装裱,师傅不仅手把手教他装裱,还让他把装裱剩下的边角碎料宣纸拿回去练字。于是,他白天学习装裱,晚上回去临池,“全天候”与书画艺术朝夕晤对。1980年,他参加了河南省书法展,创作的小字隶书《柳宗元〈封建论〉》和行草书同时入选。1980年一幅隶书荣获了一等奖;1985年,“墨海弄潮”展中他参展的隶书六尺五条屏,从书写到形制,都令业界和观众耳目一新,刚健中含婀娜,沉静中寓飞动,那是其“草隶”之滥觞——“形质纤秾自可凭,神游八极信难征。胸中丘壑笔端字,三十三天第几层”。能这么快在书坛之上气象峥嵘,应与这一时期“未应闲此手,磨墨墨磨渠”息息相关。
苏东坡曾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不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取也。”一位领导人在某个场合曾直言警示:楷书还没写好,就开始写行草,还裱了送人,不知道寒碜!
这也正是当下书坛乱象之一瞥。
近代书法史杰出的帖学大家白蕉讲授书法时也提到:“我们学书,需要打根底、下苦功、用长力。譬如造高房子先要打地基,房子越高,地基越要深厚。所以先学楷正,正是‘先学走,慢学跑’的一个当然道理,亦是一个普及的办法。前人用兵有‘稳扎稳打’的一句话,写字也应如此,才不致失败。”
张海的书法有深厚的楷书功底。他的出身地堪称魏碑圣地,家中杂物台子皆由墓志残石垒成,书法艺术可谓耳濡目染。他学习过欧体,却是从“龙门造像”打开楷书门径;之后独取《张猛龙碑》一路之轻灵峭拔、方圆并用,并参以唐楷,于是“字”成一面。评论家兰干武曾说张海“知结体者”——一语中的:他的行、草、篆、隶,在结体上多得益于楷书功底。
卢纶《春日题杜叟山下别业》 245cm×120cm 2022年
张海早年着力最多的还是隶书。他初学隶书没人指导,因见到一本《汉碑范》,觉得那上面的字很美,就没昼没夜地临写起来。也不知道临过多少遍,也记不起来临了多长时间,反正在大学期间,业余时间除了打球就是临池,“含毫至腐困迷津,问道参详读古人。每叹觉斯良有以,一番临帖一翻新”。《乙瑛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笔法严谨,肃穆隽丽;《史晨碑》点划精到,结字雍容,不枝不蔓,法度森然;《曹全碑》丰腴秀润,内含筋骨,结构因字而宜,大小一任自然;《礼器碑》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捺,不可端倪;《孔庙碑》方整秀润,纵逸飞动,神趣高妙,姿态横溢;《张迁碑》雄厚朴茂,拙中寓巧,用笔方中寓圆,线条波磔含蓄;《衡方碑》古健丰腴,沉郁遒古,用笔霸而不肆,结字宽绰大气;《鲜于璜碑》仪态端庄,笔势凝重,时出新趣,别有意境……
“我深为汉碑的魅力所吸引,广泛的临写使我领略到了汉碑的风范,对其规矩也能得之于心。”张海夫子自道。
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周现场
书法探索者:砚冰半世板凳冷
1995年,张海的作品集《张海书法》面世,沈鹏先生作序《创造力的实现》,赞张海隶书“用笔如屈铁如游丝,布局成行不成列,萧散又严谨,空灵又凝重,让你分辨不出笔画的来由。”对其行草书也不吝褒奖:“倘若观者不限于‘先声夺人’的定见,他那近二三年来的若干行草书新作水平实际上超出了早些年的隶书,在早先隶书达到的基础上登上了新的高度”。
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张海即以一幅内容为《爱国诗九首》的小字行草书高票荣获“全国奖”,而令业界刮目。事实上,他在小字行草书上已用心、用功、用情、用力十多年矣,只不过很少示人。
《礼器碑》题识 33cm×39cm 2023年
小字行草书是张海的晨起日课,经年持而不辍。这次“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中“四任中国书协主席展”上,他展出的多幅小字行草书都是80岁前后所作。环视当今国内书界同侪,能精于此艺并乐于此道者,实在凤毛麟角也。
张海在行草书“创造力的实现”上远非止于此。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张海书法展》中,其八尺四条屏《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破锋行草书风格作品首次亮相,技惊四座,这也是他多年探索实践新得;2005年,他出版的《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十位当代评论家予以褒扬,之后陈洪武评论说:“可以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等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2020年,江苏卫视名牌栏目《最强大脑》以“行云流水”为题目,选择张海破锋行草书作为挑战对象,其破锋行草书以笔墨形象的多样性、趣味性、生动性及唯一性,尽显了书法艺术笔法、墨法的奇妙韵致。
创新、创造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是艺术发展的永恒规律;我们崇尚学习经典,最终是为了创造新的经典。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历多次“试错”才能臻于至善。就像农学专家培育新品种,在大面积种植的前提下,发现里面几株优良变异,然后把这几株拿出来再培育、再种植,最后培育成一个新品种。张海的“破锋行草书”,“亦复如是”。
《草木春山》联 180cm×45cm×2 2020年
深耕细作,力行不怠,就会逐渐形成独特面目、个性语言。张海曾说,每个书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书法符号,他希望百年之后,小字行草书和破锋行草书能成为他的“个性符号”。
黄宾虹说过:“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当其志道之先,朝斯夕斯,终日伏案,不遑少息,藏焉修焉,优焉游焉,以至于成功,其与圣贤仙佛无异。”张海谈及自己的书法实践之路,说关键性的艺术启示不是来自神灵暗示,也不是来自名家宿儒点拨,而是来自他习惯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道法自然的感性觉悟。
某个夏日,张海与朋友泛舟河南信阳南湾水库,忽遇狂风大雨。诸君急着就近靠岸时刻,朦胧中发现避风小湾,便催促船工掉头直达安全地带。船工借故万籁作响不闻所云,绕了一个大弯才到达避风处。众问其故,船工说风大浪高之时,小舟切切不可急转,自然转弯才是正路。诸君惊骇稍定,张海却有意外收获:若直接由行草书过渡到隶书,就如同小舟在风浪中九十度转弯,很可能遭致失败;书体之间融会贯通需要迂回,汉简入手有可能革新隶书。
之后,张海经过无数次的感悟、觉悟、领悟、顿悟,“或褒或贬评新异,一夕喧传草隶名”。
《书谱》把王羲之和锺繇、张芝做了一番比较之后,说他“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沈尹默在《学书有法》一书中也讲到:“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它的点划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如果拿书和画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
张海从学书之始便诸体兼习,八法皆备,其隶书分白赋黑,棋布星列,“三代鼎彝秦汉简,钧炉陶冶出新奇”,端庄而富勃勃生气;其草书观其法相,俯仰有仪,“数点勾连化春雨,草书一笔拟萧曹”,沉著而又空灵活脱;其草隶酣畅泼辣,朴茂浑茫,“久事汉碑融汉简,杂糅行草剪裁成”,痛快而清丽典雅;其楷篆亦是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和合因缘成法相,环肥燕瘦敢云多”,稳健而清逸有度。他曾自作小诗二首云:“精工诸体十分全,未见人生谁有缘。篆隶风神行草趣,广搜冥讨得真诠”;“简书波磔隶书神,行草苍茫集一身。亦步亦趋私淑者,当年曾有得名人”。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是一对辩证的统一:没有传承,就没有生存的土壤;而没有创新,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至于具体路径,技可模仿,道需渐悟。
张海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从早年大胆创新的草隶,到今天竭力表现笔墨情趣的草篆,从早年兼容碑帖自出机杼的小字行草书,到今天遗貌取神极富审美的破锋行草书,从融汇魏唐的碑体楷书到几近墨戏的“一笔草”,从把思考落实进实践的《岁月如歌》到书道甘之若饴的《古稀新声》,再到对书艺理解广度与深度并峙的《追梦之旅》,无不体现了清代包世臣所言的“博洽精审”。
一个艺术家,一旦艺术探索的步伐停止了,创作的热情消弭了,那么他的艺术生命也就枯竭了。多年来,无论外界条件怎么变化,张海始终把艺术上的探索放在第一位,他常言:“书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林逋《山园小梅》 245cm×120cm 2021年
张海每次展览都朝野轰动,这不全赖于张海德艺双馨、“朋友圈”大,更赖于每一个观者都能从展览中看到一个书法探索者的全情投入和一个艺术苦行僧的跋涉突破。
2012年,张海书法艺术馆扩建竣工时,一位书友以一幅嵌名联志贺:“张扬万法汇千年艺术,海纳百川成一代书家”。当是对书法探索者张海的精准写照。
书法思考者:以石为友驱毫锋
2006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海书法作品选(2004-2005)》,张海写下长篇自序《学书三问》:一问你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二问你自己是否有很强的精品意识?三问你自己是否超越了自我?他扪心自问,三省吾身,刀劈斧斫,字句铿锵,掷地有金石之音,诵读有钟鼓之韵。
抛出了“三问”之后,张海给自己立下一个信条:尽量少留遗憾;他还订下计划:每过几年就出一本作品集,用这种倒逼的方式督促自己不敢懈怠。至今各类书法集已出版三十余种,在“漫长的季节”里留下“丰硕的收获”。
“艺痴者,技必良。”张海也常常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多的是汗水,少的是心血”?是否随波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否能“平心静气,事我所事;耕耘驰骋,无问寒暑”?
为了一件作品,张海常常茶不思进,夜不能寐,有时甚至关掉手机,斗室自囚,真似唐代大诗人贾岛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厚积才能薄发,转识方可成智。在创作过程中,张海有时也会书兴遽发,灵感倏来,心手双畅,笔歌墨舞,无意乃佳,不可复得。
张海是极具创造精神的书法家,他对古老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坚持认为,当代书家的艺术实践,不应该是对古人的简单重复和模仿照搬,而应体现当今的时代特色,并扎根传统,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力求突破。
王安石《读史》句 69cm×104cm 2020年
甲午《古稀新声》大展之后,不到两年时间,张海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追梦之旅》大展,展出的80多幅作品均为新作,当时他刚刚卸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交接工作冗务缠身,事情纷繁,竟还能挤出时间潜心创作出这么多的精品力作,令人钦羡。在展览一进门处,挂着此次大展的“点题之作”——《追梦》,他作款识云:“人人都有梦,梦境各不同,好梦常常有,圆梦非日功。如欲梦想成真,必须生命不息,追梦不止,在拼搏攀登中付出汗水、心血乃至生命,绝不能有丝毫自满,丝毫懈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也正是他敢于否定自己,勤勉善悟、度则舍筏、知行合一、衰年变法的具体践履,长达四十五天的展期,创下了多个“第一”。
《借古开今》 245cm×60cm 2023年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生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张海别有一颗文心,冗务拔身之余,笔走龙蛇之隙,亦能诗意栖居、信手成春。他常出发人深思语、常作入木三分文——在《一字篇》中,他就写到:“一个梦想,一种兴趣,一个目标,一生付出,最终可能有几种不同结果,但即便是最坏的那一种,也无怨无悔。当年移居日本的一代棋圣吴清源尝云:‘博二兔,不得一兔。’这既是吴之成功秘诀,也是对奋斗人生的警示。我这五十年,就做了一件事:以书法为生,视书法为生命,至于得兔否,我都无怨亦无悔。”
青灯黄纸,博览群籍,晤对群贤,俯仰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腹笥广湛笔有神,张海诗作在小范围的圈层中亦有口皆碑,他若发至“朋友圈”,定能集赞无数。
《知人应物》联 245cm×48cm×2 2022年
孙过庭《书谱》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张海与书法打了一辈子交道,当然常有“通会之际”。其八尺横幅篆书“人淡如菊”,张海即作注云:“余早年于隶书用功最多,俟有小成,则转攻行草,欲使之比肩或超越隶书而后快。于今观余之四体,以篆书用功最少,故近年也于篆书用些力。此次展览八尺横福‘人淡如菊’,如此巨篆,自信鲜有。斗笔濡墨,几类垩帚成字,然挥运之间,攒捉收放,含弘吐纳,自能以中锋主宰。书毕视之,虽少金石之味,亦有笔墨情趣在焉。”
张海不仅诗书俱佳,更是题跋的个中高手,只不过“秘技不示,鲜有人见”。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张海书法作品集(2004-2005)》中就有一则《题张旭书唐严仁墓志》:“世人皆知张旭为草圣,知其楷书者鲜。盖张旭传世之楷书仅《郎官石柱铭》为其孤证。上世纪九十年代,偃师出土《唐严仁墓志》,于书学史之价值不可谓不钜。其书点画丰腴且体态伟岸,别具气象。徐诰之踵事增华,颜鲁公之开拓百代,有由然矣。《书法正传》载《古今传授笔法》云:欧阳询传张旭,旭传李阳冰,阳冰传徐诰,诰传颜真卿,按诸楷书之变,或属不诬。余摩挲此拓,有会心焉。首阳山人张海。”
纵横开阖,句句点题,字字珠玑,非熟读书史书论不可得也。
2014年的一天,“是日云净天明,家人皆外出,余务闲神清,乃挥毫作书数行”,张海写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不幸将原诗张冠李戴,在作品注释中详述事情原委:“忽有急促叩门者,声响使人心惊肉跳,欲继续,不能。原来一后生询问邻居之行踪。”他遂将错误经历及私人感悟写下,变成一幅别有情趣的书作。“古人云:心不可二用,文思中断常不能继,而书作亦然。若说古人幽居独处,摒除纷扰是一种常态,而今则为奢侈品了,奈何!”
张海与沈鹏先生(右)
张海还是一个有独特创作思想的书法家,于创作中辩证思维、理性思考。沈鹏在《创造力的实现》一文中就写到:“聪慧的张海懂得思维定式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懂得稳定性与寻找新鲜感的一致性,懂得从大处博观与从小处求精的辩证关系,他善于通过广泛学习总结经验,再返回到实践中锻炼出实际提高书法水平的能力。”他在一幅行书斗方《嵇康句》自解“书法生与熟”的辩证统一:“夫有生而熟,乃学书不易之规。然熟能生巧,熟亦能生俗,避其熟而后生,始得升华焉。凡不熟而求生者,必至半生不熟,欲熟不易,欲生不能,灰心丧气,中途而废。”
“理论和创作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才能行稳致远。”张海除了在书艺上孜孜矻矻、砥砺前行,他始终不忘理论的丰赡与学养的修炼。除了一些零散的片櫡只字,张海也会把一个时期的书法思考淬炼成重头文章,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书法的时代风格》《弘扬优秀传统,勇攀艺术高峰》《当代书法“尚技”刍议》等,每一篇文章都洋洋数千言,有的发表于书法专业类杂志,有的则见诸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字号”党报,每一篇文章发表之后都像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不仅在书法界振聋发聩,而且在学术界掷地有声。
“曾经万事总云烟,唯有真情共逝川。话多话少情不异,键盘勤打写心弦”。日积月累,笔耕不辍,张海乙未年结集《四体书创作自述》一书,而后又相继出版了书论专著《百种经典碑帖题识》《四体书歌》等数种,有的还被译成日文和韩文进行国际化传播。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阮籍曾创作一篇《首阳山赋》,乃作者吊古感怀之作,以彰显“清虚以守神”的处世思想。全赋格调清逸,哀婉动人。
张海从小就生活在首阳山下,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情愫,他曾所作《首阳山记》以抒胸臆。
《首阳山记》 33cm×57cm 2023年
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追梦之旅”大展前,张海意犹未尽,又作《首阳山赋》暗奏心曲,并书以隶书六尺九屏,蔚为大观,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印行了单行本。其赋曰:
日出东海,灼灼其华,银浦流云,似舞轻纱。首阳山巅,高岑染霞。得朗照乎一缕,播清光于万家,虽混迹于草野,比岱宗而竞夸。山势随处峥嵘,重岩叠巘清嘉。四季常青,唯松柏竹树;三春争艳,看桃李杏花。东毗嵩岳,峻岭深藏虎豹;北枕洛,大泽竞起龙蛇。
昔贤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纵然出身豪门,生性不羡青紫。粪土千乘万户,澄心静如止水。为逃国君禅位,双双匿迹于此。夜伴星廛而卧,朝闻鸡鸣而起。山上豆黍偕种,田间荒秽自理。闻道武王伐纣,马前叩谏不止。呼唤神农虞夏,何惧千夫所指。宏谋不为世用,拒食周粟而死,是以太公孔子咸称义士,首阳夷齐名垂青史矣!
或曰武王伐纣,顺天道而得民心,夷齐苦谏,无乃是非莫辨,善恶不分者耶?曰夷齐之所钦者,神农虞夏之世,和衷共济之忱;和谐万邦之志,大同天下之心;修德以固我社稷,不战而屈人之军。此震旦文明传承之源,华夏民族立身之本也。况伯夷叔齐,心性高洁,立志坚贞,义无反顾,忠不爱身,宁为玉碎,不求瓦存,刚廉节义,百代同钦。是以首阳蕨薇,幸伴千秋之高士;河滨黄土,终瘗一代之仁人矣!
今日首阳,山河重光,大地禾黍垂颖,群山嵯峨连冈,云霞散乎成绮,山川粲矣其章。时和政肃,国运隆昌;人民奋蹈,意气昂扬。四裔无夷齐之虑,九州乃协和之邦。予生首阳山下,暾辉照我故乡,伫立山巅遥望,喷薄日出东方!
在“首阳山赋”后,张海跋云:“余素不善作赋,而家乡父老雅命难违,且夫桑梓膏泽,惠我良多。海自幼生长于斯,故土情怀梦萦魂牵,遂勉力为之,赋成延请名家润色斧删。此次展出诚不知画眉深浅,恳请桑梓父老及海内方家有以教我。”
现在,张海的不少新作名章下都盖有“首阳山人”隶书印章,此亦为鉴定张海书法作品真伪之一要也。
《鲍照诗三首》 直径30cm 2021年
黄庭坚说:“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书法家的创造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能力,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艺术家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同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是完美的统一的”。张海“创造力的实现”排除了外来的干扰,摆脱了名利的羁绊,舍弃了所谓的效应,一切都是道法自然,循着规律汩汩流出,实现了“书法创造的高度、情感的浓度以及技巧的纯度”和谐统一。
《中国书法》2018年第1期刊发了张海对新时期“书法热”的“冷思考”——《当代书法“尚技”刍议》一文,引起书界侧目和热议。这篇文章还获得了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颁奖词为:“该文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审美倾向进行了归纳,在沿用古典评论模式的晋尚‘韵’、唐尚‘法’、元明尚‘态’之后,提取出一个尚‘技’对当代书法进行概括,分析到位,能发人之未发。且摆脱了一般优劣褒贬的旧套路,拥有一种对当代书法宏观发展进行审势、反思的力量。”
他曾带有几分调侃地说:我获得理论奖的次数比创作奖还多。
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周现场
书法组织者:嘉惠艺林奠根基
乘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张海也被提拔为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专业上做一点事并不容易。那期间,张海编印了《书法作品》和《现代书法选》,并举办了跨省市书法联展,邀请当代书法大家费新我先生到安阳讲学并举办个展,在书法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80年,河南省第二次文代会在郑州召开,张海作为安阳市代表,以书法家的身份出席了会议。会前,已届八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谢瑞阶先生呼吁成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得到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会议期间,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选举谢瑞阶先生为主席,与会的陈天然、庞白虹、李悦民等12名书法界代表成为首届理事会理事。张海也被借调到省书协工作,一年多后正式调入。
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作为中国书协的团体会员更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1989年又更回原名。
河南省书协成立之初,只有张海一个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从那时起,张海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超强的协调能力就偶露端倪,并为文联领导、书坛前辈和业界权威所称道。他曾带领河南省书协在全国创造了许多个“第一”,让河南书法从一个不太高的起点上一路向上攀升;历任中国书协主席中唯一一个从地方书协脱颖而出的他,也带领中国书协实施了多项改革创新举措:以书体设置专业委员会,实行评审工作组织和评审两权分立,实施“三名工程”,申报理论课题,评选年度佳作,建立书法发展基金会,举办“关注西部”书法新秀高级研修班……
据统计,河南是全国中书协会员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国书协理事最多的省份;河南还有诸多的“书法之乡”、无数的“书法村”,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二字已经深深扎根于河南的村落阡陌、城市乡镇。
启功题词
公允地说,河南在全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大省、书法强省,这和张海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早在他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书协主席和主持书协工作期间,先后组织了首届中原书法大赛、国际书法展、“墨海弄潮”展、河南书法周北京展等;主编了《书论》《书法家》《书法博览》等杂志,策划组织了河南省多届书学讨论会、全国十年书法论辩会、全国隶书讨论会暨作品展等,还编辑出版了“当代中州书坛学人”丛书、“墨海弄潮百人集”丛书等,这一切都为河南的书法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河南屹立于书法强省之林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特别值得一提是,张海亲力亲为组织、策划、筹备、运作、举办的首届“中原书法大赛”,绝对是中国当代书法史上一场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张海的贤师王学仲先生专门作《中原书法大赛记》述其盛况:“当此书道艺术蛟腾凤起之时,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首创格局,裒然为全国先,于1984年2月16日,河南人民会堂举行中原书法大赛,河南省党、政、军领导及各省知名书法家莅会指导,参与赛事者从总角之儿童,至耄耋之老翁,咸欣欣然橐笔而集于一堂,用以检阅全省翰墨之阵容,为精神文明之建设,实旷古未闻之盛举者矣。”
张海因其过人的智慧、人格的魅力、自身的感召,引得当年中国书坛“数风流人物”群贤毕至,咸聚中原。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舒同为大赛致词:“开创中原书艺新局面”;启功则诗赞曰:“千人大赛古无俦,逐鹿中原笔墨遒。万木草堂诗句在,八方风雨会中州”。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献诗:“山峦起伏分高下,笔笔纵横逾顶巅。兴会中原延青史,千峰竞秀最空前”;张海恩师沙曼翁感叹道:“书艺新局面,毕竟在中州”;“左书圣手”费新我与张海相交甚笃,更是有感而发:“阳光里,春满地。千人集,万卷神。笔如雨,墨成云。兴书道,励文明”。
2021年9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殷全增博士整理的《新我师说》一书,收录了费新我先生致张海书信近200通,旁证了一对忘年交的特殊师生情谊和珍贵书缘。15年间,两人鸿雁传书,无疑书坛心印传灯;谈艺论道,洵为当世程门立雪。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对此还进行了专题报道。
张海与费老相识于1978年,费老之所以对张海那么认可,全赖于张海为人真挚,尊诚相待,做事周全:“这两年请我讲学的地方很多,但大多数最后未实现,之所以来安阳,原因很简单,您寄来150元,不仅有我的路费,还考虑我年纪大了,让我自己找一个年轻人照顾我。因此我觉得您真诚,做事可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张海还善于提携后进,奖掖新人。壬辰年,他个人出资数百万元举办了“墨舞神州”电视书法大赛,特等奖奖励一辆20多万的轿车,比“中国书法兰亭奖”奖励还要丰厚,所以吸引了很多“国手”参赛;颁奖典礼更是隆重,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百忙之中为两名特等奖获得者颁奖。阎维文、于魁智、李胜素、姜昆、沙宝亮等文艺界众多大咖都来捧场,选手现场创作,评委现场打分,嘉宾现场颁奖,电视现场录播,互动性、可视性极强,参与度、关注度极高,以一己之力对书法进行了推广与无死角的普及。
2015年年底,中国书协换届,张海退至名誉主席。没有了日常行政事务的羁绊,可以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书法创作及书法普及与提高,张海坦言自己要当一名书法志愿者,成就于书法,反哺于书法。
“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又一次在中外书坛引起强震。《美术报》首席记者蔡树农参加完活动后,即兴赋诗一首:“甘霖有意归张海,书啸偃师八月潮。耄耋横流欣白发,又将长策建勋劳。”
其实,“国际书法嘉年华”40年前张海就曾“小试牛刀”。1985年,在他主持河南省书协工作期间,河南书协就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书法展,参加作者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收到作品3万件,入选1000多件,被称为“国际书法界的一次奥林匹克盛会”。
古今辉映,传承发展;以书为媒,守正创新。
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周现场
书法铺路者:君子厚德信笃诚
张海“好说话”“说好话”“说话好”,众人都知道。
庚寅年冬,我为所在报馆策划年度艺术特刊《庚寅谈艺录》,通过朋友请到梁思成的弟子、著名考古学家罗哲文老先生题写刊头。第一次做这样的特刊,我在艺术圈也是“举目无亲”,通过当时河南省人大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乡贤赵世信老师找到张海,敬祈他的支持。
说实话,当时正值中国书协换届,心里很是没底儿。没想到,张海一听家乡媒体,创意又很不错,就答应了下来:“晚上八点你给我打电话吧!”晚上八点还没到,他就打来电话,认真回答了笔者的提问。
大纛一树,立竿见影,随后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也许是此事找到了信心,为之后的《八段锦》《嘉惠艺林》《艺苑菁英》等每年一期的年度艺术特刊得以成行,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继续的勇气。
甲午孟夏,张海于河南博物院举办《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也算给家乡人民做个“汇报演出”。张海虽然回家乡的时间少了,但他的心一直在这片热土,其乡音不改,“河南”二字更是烙在脸上,印在心里。
一般艺术家办展,捐赠一幅作品合情合理,捐赠两幅的艺术家就很大气了。张海为了回报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次展览一次性给河南博物院捐了8幅作品,且都是八尺整纸的巨幅精品,让人无不点赞、颔首、竖大拇指!
甲午岁末,我在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文集《风雅》(上下卷),此乃我数年文字跋涉之结晶,几多汗水、几多心血皆付于斯。为了能“拉拉大旗,做做虎皮”,就想借势几位先生之名往自己脸上贴金,准备聘任张海、马国强、曹新林、赵世信诸先生“顾而问之”。心里惴惴地贸然给张海发了短信,说明来意,没成想他随即回复“可以”,并对我表示“隆重祝贺”!
乙未孟春,全国两会,我携《风雅》托人转赠先生,先生随后又短信我:“书出得很好,很有特色,愿你取得更大成绩!”总算没有辱没先生盛名。
《与千留一》联 365cm×70cm×2 2022年
郑州市作协老作家赵富海写作《名人导读郑州》时曾采访过张海,那时他已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两个都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从心理上就格外亲近。采访完毕后,张海从抽屉里拿出一幅小行草作品送给赵老师留念。赵老师大喜过望,见人就眉飞色舞地显摆,显摆了一年多,在一次搬家后“人面不知何处去”。每每言及,赵老师就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有一年,《书法报》社承办媒体展,有关负责人给张海打电话求援。张海问“怎么支持”。负责人说“写张字吧”。张海说“给十万元吧!”
收了字还得继续“求援”+“化缘”,不如直接给钱,一步到位。
张海总是“善解人意”。
张海也是懂得感恩之人,曾经帮扶过他的师友、同道他都铭记于心,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居身敬肃,他把“文为德表,敬乃身基”视作为人为艺的座右铭。“张海书法艺术馆”成立之初即专门开辟“三老厅”(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长期陈列老师们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张海与老师王学仲(右)在一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海自然也不能外,对此他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曾自作诗表明心迹:“曾喜褒扬厌贬声,年来心气转和平。见仁见智寻常事,书史几家无别评?”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书法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和同道者保持着平等的对话关系,尊重批评家的“延伸阅读”和“尖锐尖刻”。
2020年,张海“八十初度”,其新作展“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在河南省美术馆隆重举办,展出八十余幅新作,涵盖榜书、中堂、条屏、横披、手卷、题跋等各种形制,书体更是丰富:楷、行、隶、篆、草隶、小行草、一笔草、破锋草等满目琳琅,翰逸神飞。展览同期还举办了“厘米大千:张海系列作品”研讨会,陈振濂、李刚田、西中文、李一、孟会祥等艺术评论界的大咖们济济一堂,充分研讨,交口赞誉。
活动结束之后,张海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了《岁月无私人有情——致诸位评论家》的文章,文中有一句“鼓励之处用减法,批评之处用加法”,沈鹏看到后专门写信给他,称其“有情兼重理”,还特意说该句“诚肺腑之言也”。
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周现场
书法教育者:喜看花圃硕果丰
“为书法而生,为书法而命”。张海坦陈为高等书法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崇尚学习先贤,深度读书实践。四季力耕不止,创造时代经典。”以此为铭,自勉勉人。
在张海书法艺术馆仰德馆三楼《西部书界》展墙上,一张张集体合影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张海在中国书协任职和离职前后七年间,以中国书协的名义个人出资数百万元,聘请名师为西部十一省区培养了千名书法作者。如今已有近70位进入所在省区书协主席团,有的还担任了主席,此举先后受到中国文联赵实和李屹两任党组书记的书面表扬。
“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书协的一个闪光品牌,活动的启动经费、理论课题申报费用等皆由张海个人出资,善举至今为业内乐道。他在推进书法进课堂、编写书法教材、书法教师培训、书法学科建设等方面——“尽力到无能为力,奉献到感动自己”。
张海在创作中
张海八十岁后,在一次答记者问“如何自我定位”时,曾这样回答:“年轻的高等书法教育者、资深的书法组织工作者、如影随形的书法践行者。”
在张海书法艺术馆的“前言”部分,中英文简介如下:他古稀之年受聘于郑州大学,首任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为推动学科建设不遗余力。他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发展的全历程,组织策划一系列开创性的书法活动,以出色的工作能力,从基层走上中国书协领导岗位,连续两届任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五体皆工,以“草隶”名世,以“小字行草”获奖,以“破锋行草”标新。笔墨气韵生动,点画神采飞扬,刚健雅致,气象堂皇。张海先生以“一厘米马拉松”的坚韧,数十年笔耕不辍,永葆旺盛的艺术创造力,被授予兰亭奖终身成就书法家,被赞为当代书坛新标杆。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成为当时全国综合类大学中唯一设立书法学院的高校,通过张海的积极协调和不懈努力,不仅创办了全国公开发行的在书法界、学术界和高校界有着“三重影响力”的《大学书法》杂志,而且在书法上升为一级学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被业内称为“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嘉惠艺林甘铺路,葱蓊成荫待续赓”。张海所带的几位博士,已经走上社会从事与书法相关的行业;他预言:未来十年,高校书法学子也一定会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受过通识教育,具有全面素养和精熟技法的学子。
博士书屋
为此,在张海书法艺术馆新馆不远处,张海专门辟出一方天地,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博士书屋”,匾额是他拿手的魏碑法书,并撰文作书《博士书屋记》以纪其来:
洛阳古都,偃师旧邦,艺术馆新馆落成。园径幽邃,林木蓊郁。中有博士书屋,乃本馆所独者也。
博士云者,当今学子之魁元也。而博士之得,青灯黄卷,蜗庐寒窗,又何止十年而已。天下学子莫不跂而望之。盖学有百门,博士殊科,近世复有艺术学博士,乃旷古未有者也。本馆弘书法之艺,汲古开今,钻坚仰高,有寄望于博士者,故有“博士书屋”之设也。
博士之为学也,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博士之为艺也,察中外之沿革,得守变之机栝,故允执坫坛之衡轭。博士贲临书屋,于书屋则烨然其壁,于博士则彰焉其实。昭前路而启后学,宁不教莘莘学子心仪之哉!
癸卯年秋友石斋主张海记并书。
张海对书法教育的关切、对书法新人的培育、对后继学人的期冀,于此找到注脚。不久的将来,他企盼更多的书法博士、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考古学博士等都能来到这里,薪火相传,以文化人。
2018年4月18日,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浙江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颁奖典礼,张海与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年届97岁的高式熊先生同获“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总结和肯定了张海在书法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和杰出贡献:
张海,1941年生,河南偃师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张海的书法五体皆工,入古而不为古法所泥,锤炼出新。他的草隶、行草书,删繁就简,形简意丰,风格烂漫,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的“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等理论建树,在书坛引发广泛讨论和共鸣。作为书法组织者,他数十年如一日,着力推动书法艺术事业发展;从早年的墨海弄潮,到近年扶持“西部千人计划”;从早年的书法培训,到近年的“批评之爱”;捐资助学,扶困济贫;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在当代书坛,以其德艺双馨,率身垂范,为当代书坛竖起一个新标杆。
早年,张海曾有一方闲印“沉默是金”,以此警告自己:只管低头拉车,切莫左顾右盼;一技之成当尽毕生之力,须知身后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才是你最好的艺术宣言。
这两年,作品的引首章换成了“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张海给参加“我的书法故事”演讲比赛的小选手讲自己书法的故事
作为“传承与发展——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9月27日还举办了大中小学生“我的书法故事”演讲比赛。大小选手通过一个个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讲述了自己的翰墨因缘和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也体现出新一代青年学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杏坛葳蕤,后继有人。有感于斯,活动结束后,张海亲自担纲“张海书法艺术馆”的导览员和讲解员,并化身讲师,以身为范,现身说法,传道、授业、解惑、引领、导航。
后记
“山高八千八,绝顶几人登;垒土一厘米,毕功成老翁。”1993年,张海在这首自勉诗中提出“一厘米理论”。多年来,他始终以书法创新“一厘米”为目标,以“创造力的实现”为动力,潜心探索创新。在隶书中融入汉简笔意,形成“草隶”的个性风格;在行草书上,以《淡月疏星》集之一、二为代表的小字杂糅多家,稳步向前;以“一笔草”为契机,坚持不断探索,最终形成“破锋行草”个性语言。
庚子恰逢张海八十初度,河南美术出版社推出12卷本煌煌巨著《厘米大千——张海系列丛书》,对张海的书法创作、书法理论、艺术评论进行了“全方位展示、阶段性总结”。其亦作两首绝句以抒怀:“八十春秋惊短促,弄潮墨海未曾疏。万千纸尽诗一句,无悔高峰吾志初。”“一介书生逢盛世,良师益友共携牵。一厘米处营新境,坚守多年尚技篇。”
《八十抒怀》之一 245cm×85cm 2021年
2021年元旦,张海曾写过一副对联:“老骥伏枥千里志,短锥处囊半寸锋”,应是对当下状态的真实写照与心象投射;在张海书法艺术馆尚艺馆大厅中挂着一幅“人生如画也如书”,那正是对张海书法人生的高度概括与精准提炼。
我依稀看到一个老人瘦削的背影:“无畏向前,斩浪迎风;从高原出发,向高峰攀登!”
李韬
2023年9月26日-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