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作为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主题论坛之一,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图书馆记忆资源建设主题论坛暨第三届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成果发布与研讨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会上,来自全国30余家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单位代表、国图出版社代表就记忆资源共建共享相关话题进行研讨。该活动分三部分展开,分别是《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新书发布、图书馆记忆资源共建共享学术交流以及中国记忆项目第二个共建专题——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项目推介。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2015年首届“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联合30家图书馆和高校相关院系向全国图书馆界发出倡议,启动了“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建设。截至目前,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和指导下,全国共有28家图书馆参与此项资源共建工作,开展了48位图书馆界重要人物的口述史采访项目。《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基于该专题的第一批资源建设成果整理而成,共五集,130余万字,收录了29位我国图书馆界代表人物的口述历史。这一出版项目获得了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该书编委会副主任程焕文教授指出,“这些记忆资源建设的成果填补了中国图书馆史和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的口述史学术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活动现场,国家图书馆和出版社向受访人、共建单位赠送了新书。
学术交流部分包含“受访人说”“采访人说”和“出版人说”三个环节。首先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原主任吴慰慈、深圳图书馆原馆长沈迪飞等7位受访人就开展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访问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何传承图书馆精神、口述史在图书馆馆藏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图书馆的发展与展望等话题,进行了视频发言。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朱岩表示:“口述史采集的方式是图书馆界信息采集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口述资源拥有影音文献在信息传达上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保存个人经历与行业经验,内容较传统文献载体更为丰富、系统,更具感染力。”之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甘肃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芬林、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张红扬、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心副主任宋登汉分别作了《发挥社会记忆功能,我们能做什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念探析——兼谈口述史对馆藏资源建设的意义》《口述实录:记录图书馆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源——以“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潘寅生”为例》《口述实录拓展了馆史资源和研究的新疆域——以庄守经馆长口述史访谈为例》《口述史的台前幕后与现场——武汉大学图书馆口述史项目的经验分享》等5场主题报告。
“出版人说”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展开,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戴晓晔、范瑞婷、刘东亮,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邓咏秋、共建单位代表夏雨雨、辛影、肖更浩、窦鹏、刘实、张莉、王雅丽、韩梅等就这一专题记忆资源的采集、整理和编辑经验进行了交流分享。活动最后,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总结了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专题进展情况,介绍了即将启动的第二个图书馆界共建项目——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该计划将陆续完成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的系统性记录与典藏工作,形成专题资源库,使其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有效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全社会树立正确民族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中国图书馆年会期间,由国家图书馆出品的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在郑州奥斯卡影城举行院线首映。影片通过国家图书馆老馆员口述讲述国家图书馆发展的故事。作为第一部以图书馆人口述史料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该片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好评。口述与影像的方式,将这些内容变成了可被记录、可供服务的新型文献。过去的八年中,图书馆人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了“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首批成果的出版。未来,全国图书馆界还将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和各合作单位的倡导下,持续深耕、厚积薄发,合力抢救和保存文献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成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