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一名女子在缅甸仰光街头出行。4月,缅甸至少10个城市的气温超过40摄氏度,全境超过10人因为中暑死亡
4月22日,在泰国曼谷,行人打着遮阳伞过马路
4月以来,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气温就突破40℃,接连刷新了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发布的一份通报显示,今年下半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1月至3月,尼诺3.4指数平均值为-0.4℃,已低于-0.5℃拉尼娜阈值,因此,“三重”拉尼娜在2023年春季之前结束。
热带太平洋目前正处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中性偏暖状态(既非厄尔尼诺也非拉尼娜),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年夏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各种分析表明,2023年或2024年,极有可能创造全球新的最暖纪录。
预计:今年出现厄尔尼诺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5月3日发布最新评估报告说,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评估报告说,异常顽固的拉尼娜现象持续三年后现已结束,热带太平洋目前处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中性状态,既不是厄尔尼诺现象也不是拉尼娜现象。今年5月至7月,从ENSO中性状态过渡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60%。这一可能性在6月至8月将增加到约70%,7月至9月将增加到约80%。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很可能导致全球变暖的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预计,ENSO中性条件将在春季持续,随后在5月至7月期间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62%。
影响:厄尔尼诺对我国汛期的影响可能明年最明显
厄尔尼诺现象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厄尔尼诺通常与世界不同地区更多的高温、干旱或暴雨洪涝事件有关。它可能会暂时缓解非洲之角的干旱以及澳大利亚暴雨洪涝的气候影响,但也可能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东南亚一带的高温干旱。
“厄尔尼诺的出现,必然会造成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异常。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加强、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为显著。上一次超强厄尔尼诺发生在2014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其间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创造了全球1850年以来历史最暖纪录。厄尔尼诺有利于打破我国目前降水‘南旱北涝’的局面,长江流域降水可能会增多,冬季暖冬气候概率增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厄尔尼诺对我国汛期气候的影响,通常在其出现之后的第二年变得更加显著,因此可能在2024年最为明显,当然这也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时机有一定关联。
时间:今年或明年极有可能创造全球最暖纪录
2015年至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也是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以来最暖的状态。尽管过去三年里出现了具有冷却效应的拉尼娜现象,起到暂时遏制全球升温的作用,但厄尔尼诺的发展很可能导致全球气温出现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温度纪录的可能性。
各种分析表明,2023年或2024年,极有可能创造全球新的最暖纪录。目前,东太平洋表面暖水发展很快,全球最早受到厄尔尼诺影响的是热带太平洋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北美和东亚、南亚国家也会受到影响,持续的暖水使得气候异常持续时间更长。
世界气象组织每年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16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这是因为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双重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出来,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最明显。
因此,全球各地都应针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做好应对准备。
现象
体感温度54℃ 东南亚多国高温破历史纪录
近日,热浪席卷东南亚,多国高温破历史纪录。泰国首都曼谷、春武里府、普吉岛等地体感温度一度达到54℃,菲律宾部分地区体感温度逼近50℃,越南气温创新纪录,达到44.1℃。老挝6日记录到43.5℃的高温,也打破其历史纪录。缅甸东部一城镇近日也测得43.8℃的气温,为当地10年来最高;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气温也刷新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
泰国普吉岛体感温度一度达到54℃
根据泰国媒体报道,近八年来泰国气温不断上升,被认为是145年来最热的一段时间。而今年又是近八年来最热的一年,5月份,首都曼谷、春武里府、普吉岛等地体感温度一度达到54℃,全国平均最高气温也升至40℃。泰国政府发布极端高温警报,提醒民众减少外出。气候专家分析称,近期泰国受低气压控制,导致此次极端高温天气持续。数据显示,今年4月,泰国用电量峰值已达3.1万兆瓦,对当地供电能力提出挑战,不少地区出现短时停电、限电情况。泰国能源部能源政策和规划办公室预测,今年泰国的用电量峰值或将达3.9万兆瓦。
菲律宾部分地区体感温度逼近50℃
5月7日,菲律宾国家气象局在伊萨贝拉省记录下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39℃,而部分地区的体感温度已经逼近50℃。当地民众的生活受到影响。菲律宾一小吃摊主维多利亚·苏尔蒂利亚表示:“热到我无法呼吸,特别喘。看我的电费这个月6200多比索(约合人民币775元),足足比上个月涨了1000多比索(约合人民币125元)。”菲律宾国家气象局5月2日发布厄尔尼诺预警,称菲律宾6月至8月有大概率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并将持续至2024年一季度。菲律宾部分地区将可能出现干旱甚至旱灾。
越南气温创新纪录:44.1℃
越南中央水文气象预报中心当地时间5月7日说,越南6日记录到44.1℃的高温,创下该国最高纪录。据越南《人民报》报道,这一高温是在清化省回春地区一个气象站测得,打破了2019年4月20日在阿宣省香溪地区测得的43.4℃的最高纪录。
越南北部和中部省份自5月4日以来遭遇高温天气,不少地方午间气温升至37至43℃之间。气象部门建议民众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据法新社报道,6日中午,越南首都河内街头行人寥寥,大部分人待在室内。岘港一名叫做阮氏兰的农民说,由于气温过高,农民们不得不提早劳作,“必须在上午10时前干完农活,以避开高温”。
专家
到2100年极端热浪频率或增加3-10倍
科学家们表示,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类造成的气候危机影响的加速和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持续的极端热浪“只会变得越来越普遍”。202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到2100年,极端热浪的频率将增加3到10倍。
这项研究发现,在包括亚洲大部分地区的热带地区,人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暴露在危险的高温下。“极度危险高温”,即气温高达51℃的天数,可能会翻倍。专家表示,这种高温水平将突破人类生存的极限。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曾发布报告,提醒气候变化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它呼吁各国采取深入、快速和持续的减排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脚步。
危害
极端高温会给健康带来哪些威胁?
频发的高温天气,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想象不到的威胁。
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湿球温度”超过95华氏度(约35℃)时,人体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冷却。健康专家索卡表示,很多人习惯在“湿球温度”很高的日子里进行体育锻炼,面临极大的中暑风险。在超过40℃的极端高温下,随着身体变热,心脏会更加努力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从而可能导致低血压。过度出汗也会导致一定的健康风险,如当人体的体液和盐分流失,再加上血压降低,就容易引起热衰竭等疾病。
据央视新闻消息,美国气象专家马修·卡普奇表示,东南亚国家近来强日照、高气温、少云量、弱风力、少降雨等不利气象条件还有可能将加速光化学反应,造成臭氧浓度超标,相关国家应提高警惕。
据了解,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呼吸系统的刺激和损伤上;其中,65岁以上老人、学龄前儿童、运动人群及女性所受影响更大。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说,极高温天气令印度的农业、经济和公共健康承受“前所未有”的负担。
泰国气象局预计,今年6月中旬开始,泰国将面临严重旱情,其严重程度可能超过2020年旱灾。“一般来说,随着5月中旬季风的到来,降雨量增加,泰国的高温天气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预计今年下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炎热干燥的天气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泰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和气候变化专家维萨努表示,社会各界必须为持续高温和干旱做好准备,尤其要警惕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厄尔尼诺强度五个等级(海温距平累积)
≥16.6℃ 极强
13.4-16.5℃ 强
7.1-13.3℃ 中等
3.9-7.0℃ 弱
≤3.8℃ 极弱
海温偏高多久才能界定为厄尔尼诺?
目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要以NINO综合区(NINO1+2+3+4)的海温距平均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事件的依据,指标如下: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均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过程中间可有单个月份未达指标)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若该区指数持续5个月0.5℃,且5个月的指数之和≥4.0℃,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事件认定条件:
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持续6个月≥0.5℃或者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持续5个月≥0.5℃且5个月指数之和≥4℃。
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
强厄尔尼诺年份,均出现了极端干旱或洪涝灾害。以1997-199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为例:
1997年海温距平指数从1月起连续12个月持续上升,到1997年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平均海表温度距平达到2.8℃的极高值,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14个月,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温距平指数峰值最高、强度最大的一次。
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爆发后,引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异常,一些国家和地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另一些却高温少雨,遭受严重干早。这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至少造成2万人死亡,全球经济损失高达340多亿美元。
南美多国暴雨洪水
巴西东南部高温、东北部干旱。智利北部6月连续两天降雨量相当于过去21年降水量总和。
中美洲严重高温干旱
巴拿马城:7月气温偏高6℃-7℃,运河水位下降,航运受到影响。
古巴东部: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50%。
东非多雨致洪,南非初夏遭热浪袭击
印度洋西海岸降水偏多,洪水引发霍乱、疟疾等传染病。9月下旬南非热浪袭击,致使草场大火不断。
热带西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干旱横行
菲律宾严重干旱,5大水库水位低于常年,水稻和玉米种植被迫推迟。印度尼西亚严重干旱,引起大范围森林火灾。
大西洋热带风暴减少 东北太平洋飓风灾害严重
墨西哥9月中旬到11月上旬,连续受到4个强飓风袭击。
中国长江流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引发特大洪水
1997年夏季,北方出现了罕见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
1998年初,南方持续阴雨天气,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冬春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