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郑州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2023-05-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5月9日,记者从郑州市卫健委获悉,近年来,郑州市紧紧围绕国家“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总要求,持续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市县一体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卫生健康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据介绍,5月12日-14日,“2023中国县域医共体大会暨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学术年会”将在河南郑州隆重举行。年会紧扣以健康为中心理念和医共体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中心建设,分别就顶层设计、医保支付、人力资源与薪酬绩效、信息化与数据化、医防融合,以及次县域中心建设及乡镇卫生院发展等六个主题展开讨论,深度研讨医共体建设难点问题,“疏通”医共体建设关键点。

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

医共体改革是解决县域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明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群众更健康”目标的有力举措。郑州市按照“重塑一个体系、建立两项机制、推动三项变革、实施五个突破”的“1235”建设路径,重点在市县一体推进机制、去行政化改革、医保公卫经费打包、财政投入保障等方面创新探索,实现基层能力、县域服务水平、群众健康获得感、就医负担“三升一降”,医共体改革经验做法被国家卫健委专题刊发,获评2022年县域医共体“十大政策”。

体系:推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向基层回流

每个县(市)组建1-3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建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互联、分级诊疗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共体“上接天线”,与市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远程医疗、专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引导大病重病患者向县域回流;医共体“横向组团”,与疾控、监督、妇幼等公卫机构协同打造防控治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医共体“下接地气”,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设备帮扶,推动常见病、多发病向基层回流。

机制:“三级贯通”促进医疗服务落实

一是建立“133”高位推进机制。成立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委政府“一体推进”,省级抓统筹、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三级贯通”,改革办牵头、医改办落实、督查室督办“三办协同”的“133”高位推进机制,出台医共体建设“1+N”政策文件,落实“暗访+评估、纪检+督查”监督机制,各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综合考核。

二是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加强党对医共体工作的全面领导,设立医共体党委,成员单位党组织和党群、意识形态、统战工作归口由医共体党委统一管理,落实医共体党委领导下的总院长负责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有序运行的党建引领发展机制。

变革:推进“人员、技术、药械”下沉基层

一是推动外部治理模式变革。成立县级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统筹负责医共体建设发展等重大事项,制定医共体外部治理清单,明确医管委对医共体的规划、发展、投入、考核等权责内容,落实党委、政府办医责任,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定期协商、权责清晰的外部治理体系。

二是推动内部管理模式变革。设立医共体运营管理等“一办六部”,实行唯一法定代表人制度,实施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信息等“七统一”管理。通过牵头医院下派院长、专家下沉、技术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强骨”“赋能”。建设市县一体的医共体信息平台和远程会诊、远程心电等六大共享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三是推动监督模式变革。成立医共体监督委员会,吸纳职工代表、医管委代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代表作为监督委员,对医共体运营管理和“三重一大”等事项进行监督,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突破: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去行政化”

一是政策赋能,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创新突破。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去行政化改革,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全部取消行政级别,县级公立医院、乡级公立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分别由同级卫健部门党组、医共体党委管理,破解行政管理层级限制干部使用交流难题。

二是强化保障,在财政投入机制上创新突破。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运行新机制。县财政按照每床每年5000元标准落实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市财政按照每床每年1000元标准对市级医院帮扶医共体给予奖励补助。

三是提质增效,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上创新突破。根据覆盖参保居民数量,将不低于90%的医保资金打包给医共体,结余资金按照县、乡、村成员单位5:3:2比例分配,建立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控制成本、做好疾病预防。

四是医防融合,在健康管理模式上创新突破。依托县级疾控中心、医共体及成员单位建立县乡村三级协同、防控治管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通过疾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向医共体派驻兼职副院长与业务骨干、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和“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打包等方式,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五是坚持公益,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上创新突破。全面落实医共体在人员招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运营管理自主权,建立县管乡用、乡聘村用、轮岗派驻等人才使用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医共体薪酬总量,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建立“价值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医务人员“一手做预防、一手下处方”。

成效:医共体开展远程医疗服务200余万例

一是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建立较为完善的医共体改革政策体系和组织领导、工作推进等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省内外多家地市前来考察学习,引领带动作用和辐射影响力逐步显现。

二是事业发展提质增效。通过市县一体的医共体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上下贯通,医防融合高效协同,初步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联、管理同质、服务高效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形成人民群众得实惠、医保基金可持续、卫生健康事业得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群众感受明显改善。医共体累计培训基层骨干5000余人次、开展远程医疗服务200余万例,基层医疗机构建设100%达标;75%以上牵头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县域内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实现“双提升”;与“十三五”末相比,县域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幅分别下降3.97、2.53个百分点,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提高2.42个百分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1.39%)、人均预期寿命(79.07岁)位居前列。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汪辉 王红


分享到: 编辑:李怡萍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