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拂面,生机盎然。巩义市回郭镇绿树掩映下的村落、阡陌纵横的水泥路、宽敞明亮的休闲广场、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一个个小游园星罗棋布地镶嵌在美丽村庄之中,绘就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清西村位于回郭镇东部,历史悠久,原属清易镇,据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巩县志》载:清易镇有“福、禄、寿”三街,清西村为“寿”街,寿街在古清溪西部,因此得名清西。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1047户、4669人,党员113人。2022年以来,该村借“五星”支部创建之风,乡村振兴迈入“快车道”。
清西村党群服务中心占地1200平方米,总投资119万元。外部线条流畅、大气,依托的是清西小学、回郭镇幼儿园立体面设计建造的经验启示。采用“村集体挤一部分、成功人士捐一部分”的办法先后投资13万元对阵地进行了升级改造后,为推动两路一街立体面改造奠定了基础,已成为一个亮点。
宽敞明亮的大厅,有造型别致的圆桌、舒适的座椅等。墙上,有句话格外醒目:“便民不是口号,服务才是目标”。办公区域,工作人员面带微笑,正在和办事的群众轻声细语地沟通,亲民化、可视化凸显,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很难想象,这里也曾有过一排柜台隔开了群众,办公阵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景象。
党群服务中心变行政化隔离式为开放式、互动式的零距离服务后,显得更有活力、更加舒适宜人。该村党总支书记张占锋说:“阵地升级改造的目的,是希望干部清清朗朗做事,让群众清清爽爽办事。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真正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联系、服务、凝聚党员和群众的公共空间。”
造型别致的游园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外边阳光明媚,凉亭下清风习习,鸟鸣阵阵。清中村的村民张现臣拿着手机在听歌。“俺经常来这儿的超市买东西,顺便歇歇脚,看看风景,这两年,清西的变化是真大,更美、更干净了。”
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有几名花甲老人踩在悬浮式塑料地板上正在玩空竹。神情专注,闪转腾挪间,小小空竹被老人们玩出了新花样,休息的间隙,他们笑声朗朗:“俺几个是附近村的,经常来这里玩儿,场地好、环境好、民风好,还定期举办篮球、门球、空竹、象棋等各种比赛活动类。晚上你们来看看吧,灯火通明,一头曳步舞,一头广场舞,可热闹了。”
原先的大土堆、垃圾场,也摇身一变,成了集休息室、健身室、棋牌室、茶吧等为一体的小型娱乐场所,最开心的还是群众。“俺住在5组、6组的人离村里的活动场所有1公里远,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哪会跑恁远?以前啊,俺闲来没事就在那个商店门口坐,哪有这儿自在。”6组村民李丁秀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依托巩义市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建设的回郭镇首个家风家训展示基地,是将村里名人、各家古训进行集中展示,吸引了大量村民前来参观,他们也将家风家训带回家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使得清西村的优良风气得以传承。
2022年,评出“郑州市文明家庭”1户、“巩义市文明家庭”1户,在他们的感召下,村里孝敬老人、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我们在‘九九重阳节’举办的70岁以上老人饺子宴,孝子孝媳为老年人洗脚等活动,不仅传遍了十里八乡,还引来了河南电视台采访类;我们的大美清西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人次,得到了市里的表彰,为清西长了脸、争了光……”张占锋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住在清西、塞过市区哩。”清西村的群众为啥这样说呢?让他们感触最深的是教育。
在投资600万元对清西小学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教学楼1幢、新增教室15个、1个电脑室,投资10万元建成学生餐厅的基础上,投资15万元建成了回郭镇第一个校史馆,这只是抓好民生保障的第一步。
和清西小学一道栅栏之隔的回郭镇公办幼儿园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爱家乡主题凸显。道旁寓意美好的香樟、竹子、桂花等树木正生机勃发,孩子们在功能设施齐全的教室里无忧无虑地做游戏、唱儿歌等,童趣无限。无偿拿出村集体9亩土地,引进资金1300万元建成的公办幼儿园,解决了500余名儿童的入园需求,在张占锋看来,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大事:“幼、小衔接后,清西村形象提升,发展前景更广阔;解决了家长接娃难、送娃难问题。村里每年拿出6万余元专项资金,一是对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学子进行表彰鼓励,在全村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二是用于对桌椅的更换、房屋修缮等。”
另外,村里还对接辖区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在适龄人群开展免费培训,也使群众津津乐道。目前,村里共引导1600余人在附近企业上班。现在的清西村已基本实现了家家有工人、户户高收入、上学不出村、带娃不用愁。怪不得群众们都说:住在清西、赛过市区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清西村沿街门店有60多家,再加上厂房租赁、土地流转经营性收入等,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如何让群众享受乡村振兴发展红利,真正实现长久受益?张占锋的愿望是帮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只有基层党建的‘深根’,才能让集体经济发展的‘枝叶’更加茂盛,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春日里,清西村群众正意气风发,年轻人做企业高产、产业发展的耕耘者,老年人最常做的事情,便是在暖暖的阳光里,或唠嗑、或健身、或下棋、或细数村里的大变化,他们,人人都有一颗喜悦的心,幸福感就挂在脸上,扬在眉梢。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李晓霞 巩义时报 吴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