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戏创演二十年,豫剧《程婴救孤》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3-03-2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3月20日上午9:00,由中国艺术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河南豫剧院、西安演艺集团、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共同承办的豫剧《程婴救孤》创演二十年回顾展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四楼小剧场举行。

与会专家围绕《程婴救孤》20年的精品打造,研讨了中国戏曲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自觉,以及如何保持我们的文化自我建设等业界问题进行讨论。

研讨会开始前,观看了“《程婴救孤》二十年”回顾短片和由豫剧、秦腔、粤剧、婺剧、蒲剧演员表演的五个剧种版的《程婴救孤》;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黄寒秋、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青,河南豫剧院副院长、二团团长丁建英,河南豫剧院工会主席王发国等为《程婴救孤》主创团队:编剧陈涌泉,总导演黄在敏,舞美设计薛殿杰,灯光设计伊天夫,《程婴救孤》导演张平,作曲赵国安,配器、指挥李宏权等以及河南豫剧院二团《程婴救孤》演职员们颁发了纪念杯。

一部上得了艺术殿堂、进得了学校学堂的精品大戏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看来,《程婴救孤》获奖无数,但是最重要的,它获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上得了我们国家的艺术殿堂,也下得了民间的庙堂,也进得了学校的学堂,这样的一部作品20年了真正成为当代艺术精品、当代艺术经典。

《程婴救孤》作品的一个灵魂式人物就是李树建先生,他通过这个作品把河南豫剧的独特声腔展示出来,尤其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推广《程婴救孤》的同时也在推广豫剧,让豫剧真正的展现了它作为中国剧团数量最多的一个剧种的艺术魅力。李树建回忆说,当时剧团条件非常差,但全团人坚定一个信念:要想救二团,必须出一部精品,出一部好戏。“《程婴救孤》一路走来非常艰辛,该剧已经演遍了31个省市自治区,走遍了29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2月进了美国百老汇,2016年4月走进美国好莱坞杜比大剧院。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文化自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作为李树建的老搭档,丁建英团长有着太多的感触:20年来,《程婴救孤》走过的路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向经典致敬,如果说一部好戏需要经得起市场检验,既能获奖又有市场,既能得到奖杯也能得到观众的口碑,我认为《程婴救孤》这部戏基本占全了。我们20年来大小场次演了2000多场,不管是去国外演出还是在基层农村演出也好,每个一地群众必点这个戏,而且每一场演出效果都非常好。这样一部经典的剧目来之不易,我坚信这个戏还会走的更远。

创新经典 在经典中再造经典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诚勇:《程婴救孤》的演出成功,是河南戏剧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在传统戏剧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既是阶段性成果,又有标志性意义。对传统要有历史观,对传承要有价值观,对传播要有媒介观。从传统、传承和传播的角度,《程婴救孤》很好地把握着了三个关系。任何经典的传承都要守正创新,再造经典、创新经典离不开守正、离不开创新,所以这方面《程婴救孤》既实现了转化的守护、发展的创新,这两者恰恰是最高的经典,这方面《程婴救孤》做到了,在讲究舞台表达完美呈现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平台传播和终端呈现。

著名剧作家、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我还在评剧院的时候就想,《赵氏孤儿》已经是经典了,是文化部保留剧目的大奖剧目,《程婴救孤》还怎么弄呢?看完了豫剧《程婴救孤》这个戏结尾的时候我想这才是程婴。《程婴救孤》这个作品选材准确,定位太好了,李树建老师的气场、风格、表演特色和这个人物的舞台塑造太适合了,和豫剧的声腔特色也很适合,这个是我非常深的启发。作为院团管理者选题材选剧目的时候这是第一要素要考虑的问题,没有这个要素支撑作品可能走不远走不出国门,也不可能做到演遍全球。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程婴救孤》人物塑造中,无论是编剧导演尤其演员融入了他生活所有的体验,他把他所有的委屈都流尽在了程婴的眼泪中,程婴眼泪中也有他们创作的艰辛,当这两个合为一体的时候,这个人物、这出戏的力道就超越了戏剧本身。通过《程婴救孤》的经验我们看出,不是钱多就能出好戏,要有一种对事业的一份衷心才能出好戏,艺术既需要资金,但也不完全是钱堆起来的,现在几千万的大制作戏都有,但是你问他们演了多少场?我希望见证《程婴救孤》30年、40年的盛景。

好听好看 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和传统戏曲表演有机融合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我从第一次在新清华学堂现场看了《程婴救孤》,就受到了震撼,觉得这个剧非常巧妙地把现代的舞台表演艺术和非常经典戏曲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让年轻人觉得好听好看,包括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制作,所有人包括李树建老师作为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给我们创作了非常成功的程婴的形象,把程婴演活了演到了我们的心中。这个剧在清华演出的时候,大家完全沉浸在那样一个剧情氛围里真的高兴不起来,但还不由自主在鼓掌。这部剧给大家带来的艺术的审美和思想的提升是艺术作品最宝贵的东西。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景俊美:《程婴救孤》20年了,首先要总结的是《程婴救孤》的艺术特点和李树建艺术的价值意义。我们长期做研究关注文本多,再次去看这部戏发现李院长在声腔控制上真的是一流,比如他细如游丝或者高昂的控制,能够自由上下,来回穿梭,没有任何的阻碍,这种表演很能直接抵达观众内心,表演上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表演有张力的,一登台就是“碰头彩”。《程婴救孤》20年来可以总结的很多,文本、舞台表演、导演等都是值得总结的,这种经典再造以及在推广方面等值得让更多的人看到戏曲人所做的努力。

大放异彩 豫剧新编历史剧的新高度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王守国:《程婴救孤》人物形象能够鲜明鲜活地成为经典立在舞台上,在传统历史剧中把一个人物的心里世界描写刻画如此的丰富全面又深刻,直抵心灵深处是不多见的。河南剧种豫剧、曲剧等都是粗线条的,但是程婴写的很细腻,那种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用他自己的唱词说“活着更比死了难”。为什么会诞生程婴这样的人物?编剧挖掘的好,演员塑造的好,《程婴救孤》展现更多的是以豫剧为代表的中原戏曲文化,在中国戏曲史上跨时代地大放异彩,这是程婴精神当代的传承,也是对常香玉先生戏剧精神的传承。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绍军:《程婴救孤》这个戏将豫剧的新编历史剧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新时期以来的新编历史剧标杆性作品是《曹操与杨修》,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新世纪以来我个人认为《程婴救孤》是中国戏曲新编历史剧的标志性的精品。《程婴救孤》成为继梅兰芳大师唱响好莱坞以后又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它成为戏曲界跨越时间长、演出场次多、剧种移植多、影响范围大的一个剧。这个戏不光救活了一个团,而且改变了一个剧种乃至河南这一地区的戏曲生态。自从《程婴救孤》这个戏横空出世以来,河南的豫剧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黄寒秋:我们河南是一个戏曲大省,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豫剧已成河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据统计豫剧目前国有专业院团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程婴救孤》创演20年来,推动着我们河南戏剧诞生了一批像李树建、陈涌泉、张平、赵国安、李宏权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戏剧创作离不开优秀的创作团队,也离不开演出团队,我们河南戏剧近年来不断迈向新高峰,都得益于优秀剧目的支撑和发展。期待在各位专家老师继续一如既往的支持下,我们河南一定为中国戏曲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做出我们更多更大的贡献。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崔迎 


分享到: 编辑:朱琳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