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用旋律点缀温柔夜晚
·中共郑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今日召开。
·新进展!郑州彩虹桥钢箱梁东侧跨顶推顺利完成
郑州彩虹桥新进展来了!11日上午,郑州彩虹桥及接线拆解与新建工程CHXS-1标段控制性工程新建彩虹桥东侧跨钢箱梁顶推顺利完成。
·明晚10点起,郑州七个路段停水三天
为配合郑州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12月13日22:00至12月16日22:00,将对郑州市区七路段实施停水,涉及多个单位和小区,请位于停水、降压区域内的用户提前做好储水准备。如有其他疑问,请拨打供水热线67680000。详情<<<
·中央网信办:重点整治弹窗页设置虚假关闭按钮
近日,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领域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提到:
全面净化页面呈现。集中整治应用程序利用暗示词汇、衣着暴露的图片或引人联想的标题等不良信息,诱导用户点击下载。
集中治理弹窗问题。全面整治各类应用程序弹窗多且难屏蔽的问题。重点整治弹窗页面设置虚假关闭、跳转按钮,利用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诱导用户点击或自行跳转至其他链接。
·除特定场所外,上海不再扫场所码
据上海发布 ,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等特殊场所外,本市其余场所不再要求查验“随申码”等健康码,不再要求扫“场所码”(含“数字哨兵”)。上述措施自2022年12月13日零时起实施。
·2023春运跨省游热度大增12倍
携程数据显示,通信行程卡取消通知发出后,12月12日0时-13时,春运期间跨省游交通、度假等产品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同期大增12倍,机票搜索量基本和疫情前持平。截至目前,春运航班热门出发地TOP10为:上海、北京、三亚、深圳、成都、广州、海口、哈尔滨、长春、杭州。
·我国再次成功发射一箭双星
今天,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
·世界杯半决赛将播放2首中文歌
卡塔尔世界杯半决赛,阿根廷VS克罗地亚(14日3点)和法国VS摩洛哥(15日3点)。@FIFA世界杯 官方宣布,《孤勇者》《相信》两首中文歌曲,将在半决赛现场播放。
放过“这届年轻人”吧!
“这届年轻人”实在是太忙了!忙到令人心疼。
作为社交媒体上的常驻人士,他们明明年龄不大,却已经在互联网的词条里尝尽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
这些词条里的“这届年轻人”,前脚刚刚“被精致穷毁掉”,后脚又开始“半夜捡起垃圾”:
上一秒还在冒着“猝死”的风险熬最晚的夜;下一秒就开始泡枸杞、喝人参水养最贵的生:
在这一固定词条之下,“这届年轻人”正在以平均每天三次的频率、看我七十二变的身姿,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在围观“年轻人”,研究“年轻人”,研究他们的表情包、网络语言、交友方式、职场风格……试图搞清楚标签下的他们到底有多神秘。
“这届年轻人”招谁惹谁了?为啥大家都在关注“这届年轻人”?
你真的认识“这届年轻人”吗?
乍一看,关于“这届年轻人”的内容五花八门,话题层出不穷,但细品,其“配方”无外乎这么几类。
最常见的是对年轻人当下的状态下“论断”:年轻人秃了,年轻人宅了,年轻人开始相亲了,年轻人相亲都找不着对象了,年轻人辞职了,年轻人捡垃圾了,年轻人当保安了……
基本上,只要有点新奇、小火的东西,都能套进“年轻人”这个万金油概念里。同时,这种论断的表述往往又贫瘠而绝对,不是“已经开始XXX”,就是“都在XXX”。
年轻人打个喷嚏,都恨不得写成《这届年轻人都在打喷嚏》,这种论断俨然有种“大局已定,时代在召唤”的感觉。仿佛如果谁还没有做这种事,都不配管自己叫“年轻人”。
关于年轻人的论断,通常还跟一些网络热词紧紧相关。“佛系青年”“隐形贫困青年”“精致穷”“伪精致”“朋克养生”“量化生活”“电子木鱼”“潮人恐惧”……这些标签恐怕只有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才能把握得住。
而年轻人也乐得往自己身上贴一些新奇标签,以彰显自己的新潮、独特。留得一群“兵马俑”中老年人一脸蒙圈、求知若渴地想知道年轻人这个群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另一个有关“这届年轻人”的高频句式就产生了——“年轻人为什么XXX?”比如:“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办传统婚礼”“年轻人为什么不爱逛宜家”“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吃鸭脖”……
今年8月17日当天的微博热搜榜上,前50个话题里,就有4个长辈对年轻人的关切和疑惑。
当然了,无论什么时候年代,谈论“年轻人”时,总是逃不过长辈“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到了“这届年轻人”,也免不了被“爹味”说教一番,其中最夸张的莫过于最近几年流行的“毁掉体”。
“手机,正在摧毁年轻一代”“被X呗毁掉的年轻人”“被舒适圈毁掉的年轻人”“外卖,正在毁灭年轻人的生活”“被宫斗剧毁掉的中国年轻人”“被‘精致穷’毁掉的年轻人”……仿佛这届年轻人要经历数次“毁后重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就这样,围绕着年轻人们的择业观念、处事原则、生活方式,互联网上诞生了无数截然不同的形容,并被寄予了各种各样、半真半假的想象。诚然,有些话题确实有探讨的空间,但有些话题也让不少真正的年轻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前段时间,话题#年轻人为何不爱吃鸭脖了#冲上了热搜,而在这个热搜下面,就有许多网友表示已经有“年轻人疲劳”了,有人直接质疑:“今年流量关键词是年轻人吗?放过年轻人吧?”
一些年轻人对自己频频“被代表”“被上热搜”“被碰瓷”感到厌烦,甚至有人专门搭建了一个新的词条“年轻人可没惹你们任何人”来反击。
“这届年轻人”为啥处处刷存在感?
不过,话说回来,为啥“这届年轻人”这个词条到处刷存在感呢?“这届年轻人”又招谁惹谁了?
其实,部分媒体和社交平台热衷于用“这届年轻人”作为话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确实“好用”:既是个百试不爽的“流量密码”,又是个暧昧的“万能公式”。
在互联网领域,一直有“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传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3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34.9%,整体规模约为3.6亿。
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在向中老年群体渗透,但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年轻人普遍更擅长使用社交媒体,表达意愿强,活跃度高,是平台流量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主人公。用“年轻人”作为话题,本意就是吸引年轻人进入讨论,以增加其对媒体和平台的活性和黏性。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年轻人有了房子就不会努力了”“年轻人为何抵触体检”……看到这样的话题,年轻人多多少少都会想要冒个泡。只要你关注,只要你冒泡,只要你讨论,只要你争辩,热度就有了、黏性也来了。
而且,“这届年轻人”本身也是个充满暧昧空间的词条。“年轻人”是个泛指的、笼统的概念,究竟是指哪个年龄段、哪个群体,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有很大的模糊余地。什么新奇的现象、概念,都可以往“这届年轻人”这个框里装。
“《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捡垃圾了》《这届年轻人,开始梦想当宿管阿姨》……当你要为某个新鲜事取一个带逗号的标题时,‘这届年轻人’堪称万金油。”某媒体记者阿桑这样评价这一词条的作用。
换言之,谁都可以设定一个似是而非的年轻人话题,比如“年轻人为什么不变老”,乍一看也能唬住人。但事实上,一些预设的话题并不真正存在,只是个案放大后形成的社会假象。
此外,有关“这届年轻人”的话题之所以能如此“吃香”,除了媒体的情绪渲染外,还因为它们确实切中了部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描摹出了时代的轮廓。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超过了所有人的积累,相比于工作、生活已基本稳定下来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对时代变化的感知更为敏锐,也更能做出即时的反应。”传播学学者刘阳这样说道。
比如,高速城市化、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10年前播出的《奋斗》《蜗居》《裸婚时代》等电视剧就在讨论“80后”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生活的状态;而如今,“这届年轻人逃离北上广”“这届年轻人回老家买房”等话题仍能引起热议。
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经历更能反映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底色,因此,大家更倾向于将年轻人作为一面观察社会的棱镜,来道出他们对时代的感知。
看见标签背后,鲜活的人
某种程度上,“这届年轻人”的话题用一些碎片化的呈现,勾勒出了部分年轻人的共性和时代特征,让年轻一代的焦虑和迷茫被更多人看见。
但也有一些话题,有以偏概全、简单粗暴“贴标签”的嫌疑。部分年轻人的生活被看见、选中,然后在新闻里集中、放大。于是看起来,所有年轻人都在整齐划一地做同一件事。
其实,每个代际都尝过被“贴标签”的苦——“熊孩子”“老人变坏”“油腻的中年人”,这次轮到了“这届年轻人”。但如果永远用一言以蔽之的标签,绑架一代人的形象和选择,人们给予标签的注意力,是远远大于个人的。
正如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所言:“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这代人中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而鲜明的,不是简单几个标签就能概括的,无论是职场整顿、还是佛系躺平,年轻人想要的世界,终究是要靠他们去追求。
多看到切实存在的个体,多关注具体的人,或许是对每一个不同群体的最大尊重。
来源:央视网
停止内耗,从三次放下开始
有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就是持续性的内耗。”
内耗严重的人,往往杂念太多,对人对事反复思考,过度纠缠,故而陷入情绪的牢笼,痛苦不堪。
其实,内心简单了,事情就简单了;杂念放下了,生活就轻松了。
一个人停止内耗,就是从这三次放下开始的。
·放下对事的纠缠
·放下对人的评定
·放下自我的执着
50岁罗永浩被曝再“转行”:
爱折腾的中年人,过得都不会太差
前两天,一则“罗永浩入局Tiktok”的消息不胫而走。
报道称:由罗永浩联合创立的交个朋友,正在布局海外电商培训业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纷纷感慨:“还有什么是老罗不能的!”
回首罗永浩这些年,教英语、做手机、开发社交软件,最后纷纷折戟,一度背上6亿巨债。
后来,他不得已拉下脸面,在嘲笑声中直播带货,甚至上综艺“蹭”流量。
直到今年,好不容易还完钱扭转风评,又乐此不疲地玩起了AR,还打算进军海外电商。
不由得感慨:这还是个中年人吗?
生活中太多人,30岁就整天担心被后浪赶超,40岁又开始焦虑被时代淘汰。
但50岁的罗永浩,用他的行动给我们开出了一剂解药——怕什么?就是折腾!
就像刘润讲的:“巨人过河,无需策略。”
一个敢于折腾的人,永远没有中年危机。
■郑州■
今天夜里到明天:多云间晴天
偏西风转西北风3-4级
最低气温:0℃~1℃
最高气温: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