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任务“我先上”、面临分工“都可以”、面临得失“不计较”、面临危险“听安排”……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中原区林山寨街道河南工大社区科技绿苑小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党员志愿者毫不退缩,携手抗疫,全心全意守护居民健康安全。
经过一个多月的合力抗疫,科技绿苑小区于11月14日解封。解封当日,业主群沸腾了,满屏都是感谢感激的话语,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小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者,“你们的辛苦我们看在眼里,你们的付出我们记在心里,感谢你们这么多天的守护。”
面对群众的谢意,临时党支部书记尚好荣表示,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正是临时党支部“三起来”活动作用发挥的最好检验与肯定。
闻令而动 临危扛旗
党支部成了志愿者的指挥部
10月中旬,郑州新一轮疫情爆发,科技绿苑小区第一批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由于疫情播散面广、传播速度快,小区内很快出现确诊病例,防控形势不断升级,随之而来的单元楼封控、组织消杀、确诊病例转运、全员核酸筛查等紧急工作,让社区和物业的4名人员应接不暇。一时间,居民群里质疑声、牢骚声不断,加强群众生活物资保障工作刻不容缓。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在林山寨街道组织员胡艳芳提议下,科技绿苑小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紧急成立,并召开临时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确定分工,其中,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军粮供应中心工会主席尚好荣任支部书记,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郭向阳任副书记。鉴于当时形势,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招募党员志愿者,成立党员突击队,分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支部党员即刻分头行动,郭向阳负责倡议、招募志愿者,在倡议书发出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社区49名党员干部、年轻积极分子踊跃报名,党员突击队成立了,也彻底打响了社区疫情防控保卫战。党支部迅速将人员分为核酸检测组、物资保障组、防疫消杀组和执勤巡逻组,每组合理分配人员,力量保持均衡,迅速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在党员队伍中开展“党旗飘起来、党徽亮起来、党员动起来”专项活动,团结一心、战斗一起,分秒必争、昼夜奋战,切实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抗疫屏障。
靠前指挥 模范带头
党支部成了急难险时智囊团
“此次疫情如猛兽侵袭、如枪林弹雨,多少次如临大敌,多少次面临困境,多少次江湖告急,紧急封控、亲人分离、物资紧缺、社区人员隔离、物业人员换将……每一次都令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人都诚惶诚恐、心有余悸,但都一一挺过来了,因为我们深知,群众的信任绝不能辜负。”11月14日,郭向阳在抗疫小结中这样写道。
回想疫情发生前期,小区连续出现确诊病例,居民已经谈“阳”色变。每天坚持在全员核酸检测一线的郭向阳,听到一位独居老人说“啥时候能买菜,我家里只剩下大蒜了”。郭向阳当即意识到,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物资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临时党支部立即部署,采用三种方式同步收集必要物资所缺信息:一是核酸检测组在秩序维护过程中,多一句家里缺什么的询问;二是业主群动态接龙,让独居老人儿女帮忙远程填写所缺物资需求;三是公布物业电话,电话采集物资紧缺信息。最后将三者信息汇总一处,志愿者合理分工,各尽其责,经过多方协调,最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看着老人们的灿烂笑容和业主们的鞠躬致谢,志愿者们知道这是值得的,他们用心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用药等需求,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是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的关键一步。
联防联控 诚心服务
党支部成了邻里亲朋贴心人
疫情吃紧期间,虽然管控严格,但仍确诊病例。为了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研究对策,市委下沉专班的郑州市总工会副主席齐智慧、市总工会办公室副主任成玉贞、中原区征收办副主任郑剑、林山寨街道组织员胡艳芳召集临时党支部开会,共同研究管控中存在漏洞,及时总结出先消杀后检测等“八步走”核酸检测流程,形成办事处负责快转快清、专班负责无接触物品传递、党支部负责核酸检测和物资保障等一系列联防联控机制。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区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志愿者力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当初的49人到后来的71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的退休老党员,年龄最小的刚20出头的入党积极分子,每个人都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二十条”管控措施的颁布,业主对解封的期盼与日俱增,为了了解大家的想法和需求,党支部及时收集群众诉求,分门别类,有力有序解答了群众急盼的“小区全员核酸排异、确诊病例转运、精准防控措施落实、人员进出管理及小区供暖等”问题。党支部的回复让居民纷纷点赞,一位业主在群里说:“党支部设身处地的为我们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真是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11月14日,小区迎来解封。党支部决定要进一步巩固前期防控效果,引导小区居民保持邻里和睦积极向上的状态。
“虽然我们是临时党支部,但战疫责任‘不临时’。也正是因为有了党旗引领,才能让群众更加依靠和依赖组织,才能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汇聚起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未来,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应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会一如继往守护好我们的家园。”郭向阳说道。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董艳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