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古人认为的天地之中,北纬34°29,现在是北京时间中午14:20',请大家根据影子校正自己的作品,看是否准确?”7月1日中午,来自新乡世青学校的300余名师生完成了日晷制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登封观星台前进行测影计时试验,伴随一阵孩子的欢呼声,每个同学对于古人的科技探索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是郑州报业集团联合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共同开发,由郑报国旅执行的“黄河文明研学课程”,经过三年的研发,课程终于在今年这个暑假得到了实施。
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有着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二十四节气在这里孕育发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指导几千年来的中国农事生产活动。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建筑群”和世界非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我们研学活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素材。
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鲜活地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在传统游学基础上增添“研”和“究”的内容,让研学过程充满交互性,河南师范大学的安传艳博士带领的专家团队经过三年多设计,先期设计了48项科学实验内容,除了日晷测影外,还有泥沙的淤积和搬运实验、农耕与节气的农事实验、城市变迁与黄河专题探究等人文课题,涵盖了文史地理、自然科学、艺术创意等方面,创新了传统研学内涵,改变的以往研学重游不重探索的不足。研学过程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在研学中,还要加入集体食宿环节和思政课程设计,这次研学过程中,300余名师生就在黄河中下游纪念碑下,共同庆祝了党的101岁生日。
“黄河文明研学”研学旅行的过程是学生加深黄河文化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际观察,在动手实践中参与活动,是学生了解、认识、热爱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本次研学紧紧围绕预先设计问题,在两天的时间内,实地探访了“模型黄河”、观星台、“只有河南”演出现场、新密古县衙等,完成了一项科学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了解自然风光,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身践黄河,修习古今,据悉,随着中招、高考的结束,学生客群出游需求增加,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发展,这个研学课程真正做到了“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深受学校和社会欢迎,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参加。
记者 白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