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中有禅意——漫读张广智散文集《龙子湖》

2022-02-1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张广智先生的《郑州郑州》谓之动情良久之著,老郑州的盛墟生长出《龙子湖》阡陌红尘、绿树红花、人文意韵、河水流淌、弥漫烟火气的大千世界。

张广智先生深得散文个中三昧:“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他称之“工作之余写点东西”的与时光一齐摇曳大自然的散点透视。透视出龙子湖生活气息,又有哲理意味,熔情怀思想于一炉,且文气谐调,有自然天成的潇洒风韵。

敬畏一个词:水

子产封地,两千年金水一条河。广智先生说:“今天整,明天修,结果不是断水,就是臭水。”然而他笔下的金水河“常年有水了,而且是流动的水”。从“断水”到“流动的水”怕是坐在屋里想不出来,得迈开双脚走到金水河两岸考察,侯寨黄龙池源头不必说,仅从西郊柿园到燕庄这段是6.5公里,你走走看。金水河汇入如意湖,他“书房就在龙子湖东岸”,“一日不到湖边转转,就觉心绪不宁”。且“宜人眼目,使郑州人脸上多了一层润泽,少了几分干燥。水惠及了广大老百姓,提升了城市品位”。

敬水,湖光水色,春蓝、夏绿、秋如镜,冬湖银光闪烁;敬水;诗意调动,自有风情入心。

修饰一个词:书房

读广智先生《书房》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东北话:我比广智先生多吃十二年咸盐,但同比青少年读书时都是一样“谐趣”。他小学借人书读,人家要求“给你一星期看完,别人还等着看呢”;我是二年级排队看小人书《孙悟空大闹天宫》,我是从齐齐哈尔转学到辽宁万家岭的“外来户”,下决心:必须有自己的小人书,让妈到瓦房店去买。我把这段经历写成《小人书》,发表在《中学生阅读》上。

广智先生参加工作有了工资,第一件事是买书,我也是。

我1960年12月26日参加工作,在汽车队学开车,因是学徒工,月工资18元,扣去伙食费15元,剩下3元,我去大石桥金水河边花一块五买了一本《哲学词典》。进厂门,师傅就骂,“你是不想当工人了吧?退了!”我夹着书跑回集体宿舍,师傅也跟着跑来,可能感觉让我难堪了,朝床上扔了3元钱,“再买两本吧,明天你没事到我家”。

师傅住肉联厂家属院,师母是化验工。一进门,见桌上放一碗碎猪肉、半瓶酒、两碗大米饭。师母骂道:“孩子买本书,你也是,在厂门口掘人家,让一圈人看笑话。啥人!”师傅辩解:“我不是又给他3块钱嘛。”然后对着我说:“吃吧,喝吧”。

买书挨了师傅的骂之后,又让去他家喝酒吃肉,倒也快哉。

广智先生的书经常“分居”。我的书也是搬家公司给搬来搬去,为此还写过《坐拥书城》,发在《跨世纪》上,全是聊以自慰。

搬家公司的小伙子问:大叔,这么多书,你都看完了?我笑而不语:一、有的是看书名好就买下了;二、有的书是“春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我翻到哪页从哪页开始看;三、我绝不躺在床上、卧在沙发上看书,必须正襟危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擦洗干净,点燃一支香烟,泡上一杯绿茶,很有仪式感地读下去;四、有些书如《普希金抒情诗选》、《鲁迅哲理小品》、《史记》、《拉贝日记》、《安妮日记》、《卡夫卡文集》、《哈代小说选》、《余光中散文集》、《契可夫文集》、《董桥散文》、《莫泊桑文集》、《红楼梦》等,过一段温习式全读一遍。

常读常新,大快朵颐。

广智先生书房名“左岸”,我“人窝书窝于一窝”,那是我的生命状态。

咏叹一个词:法桐

法桐的叫法,可见郑州人的随意性。广智先生曾是河南农大教授、博导,“准确地应该叫悬铃木”。但叫“法桐”,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市长宋致和派留法人士、副市长史隆甫从上海法租界陆续引进80万株树苗,绿化郑州,从1951年到1959年,“八年植树”。我参加了1959年在金水大道大石桥段,我植两棵,当时就叫法国梧桐。

五六十年代,郑州在全国“掷地有声”的是两件事:铁路交通枢纽;绿化。1959年郑州就被列入全国绿化先进单位,郑州“绿城”殊荣“全拜法桐所赐”。6.5公里的金水大道在全国出名,称“郑州绿色长廊”——“枝条交接愣是把金水路变成了绿化走廊”。

广智先生笔下的法桐,诗意调动,有生命质感。那一段对“绿色走廊”的描绘,可爱又可恼的白鹭——“树上没厕所”,你不让鸟拉屎不行;你把法桐砍了,把白鹭撵走了,“郑州人都不赞成”。法桐“夏天一派苍苍,秋天一派苍黄,那气势谁能比得了”。

广智先生颇有学识的考证:法桐本来产自英国,后法国人带到上海,栽植到霞飞路,人们才开始叫它法桐;另一说,印度人传教时,“带来有悬铃木”种植在陕西户县古庙前,至今尚存树干,四个人才能合抱,所以人们也叫它“鸠摩罗刹树”。

这是做学问,这就给喜欢法桐的郑州人多了一份谈资。

广智先生把法桐的“生命”移植到河南法桐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以推广阅读为己任,祝他们的事业“像法桐一样快长、长高、长大”。

真乃首尾呼应的神来之笔。

敬仰一个词:嵩山书院

读到“嵩山书院”一节,欣喜异常。

宋代的嵩阳书院与当代的嵩山书院皆入我心,嵩阳书院以儒教为本,嵩山书院与世界对话。

嵩山书院是由嵩山论坛牵头举办的。嵩山论坛是国际知名高端论坛,以“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为主线,每年设置不同论题,聚集世界各个文明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全球发展面临的问题,共同探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路和对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嵩山书院不定期邀请名师名家授课,如杜维明、王蒙、刘梦溪、沈昌文、葛剑雄、唐晓峰、余世存等,给郑州市民送上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广智先生修起“嵩山论坛”与世界对话,又将嵩山书院建立在龙子湖十五所大学间,同处一区,同耕一地,让莘莘学子多一处赓古续今、增广见闻的场所。这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赓续。

传承一个词:豫菜

记得央视主持人周涛与著名演员黄宗英拍摄过“中国一绝”百集电视短剧,每集五分钟,甚是精彩。第一集是豫菜,豫菜源自河南人伊尹。国宴大师侯瑞轩自1956年由河南饭店调到钓鱼台国宾馆担任主厨,八十三岁才退休。采访他时,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问“啥叫好菜?”侯师:“客人说好,才是好菜;做菜讲究吊汤,那可不是用几块猪骨头熬。吊汤要用猪五花肉、鸡脯肉熬上七天,熬得像白水一样”。

“豫庄以经营豫菜出名”,广智先生的《豫庄》大篇幅讲烹饪文化,寻根溯源,“只有在发现了火和一定的器具后才有可能烹饪”,到伊尹成为豫菜鼻祖。“伊尹认为,烹饪首先要认识原材料的属性”,伊尹又把高超的烹饪理论和治国理论融为一体,这才有了后来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道为中。中国烹饪理论的核心可以概论为“中和”,讲究“中”,“和”是五味调和。

当然,去豫庄品豫菜,才是真正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用一个词:白蜡

广智先生的《白蜡》,说尽了白蜡的实用;又加以联想,“优美寓意——节节高”。妙处是联想到“十三棍僧救唐王”,用的棍就是白蜡杆。

现代人追求长寿,白蜡树寿命长,院植白蜡,代表长寿。

我有盆景白蜡,俗称对节白蜡。树皮是铅灰色,没有沧桑感,枝条是轮生,这是三忌其一(一忌轮生枝(对节),二忌交叉枝,三忌重叠枝)。

但我信广智先生说的“白蜡可以抵御煞气”,所以我的白蜡盆景常年置于院中。


(赵富海/文 赵曼/插图)


分享到: 编辑:张潇 统筹:苏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