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市六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身患不同的传染病疾病,同时还患有慢性肾衰竭等疾病,需要每周两到三次的血液透析才能延续生命。这个群体有一百多人,是郑州市六院众多老门诊病号中的一部分。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每周要来两三次的医院血液净化室是他们活下来的希望。而这种既需要定期透析,又患有其他各类传染病的患者,一般的综合性医院很难接诊。
在疫情爆发、医院停诊之后,这一百多人的生命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了这100多名患者,郑州市六院想尽了一切办法,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疗。
要对他们负责,无论如何也要维持患者透析
7月31日六院停诊、封闭管理的消息,让血液净化室的透析患者炸了锅。他们不是住院患者,停诊后就无法进入医院。其他医院又不可能接收他们。而以他们的病情来说,一旦停止规律透析,病情会越来越重,有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7月31日下午刚刚到任的党委书记郝义彬,虽然面临着千头万绪需要解决的难题,依然关注到了这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安排副院长秦川牵头负责,务必要妥善安置好这个群体。
8月2日,医院研究决定,分批次分轻重开展门诊患者的透析治疗。经过多方协调,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允许门诊患者进入血液净化室。当天有60名患者来到医院进行了血液透析。血液净化室医护人员一直忙到接近零点,才顺利结束全部治疗和后续消毒等工作。8月3日,又为30多名门诊透析患者做了治疗。
此时,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上级要求,六院所有患者疏散转运,医护人员陆续进入集中隔离。医院原本打算协调一家独立血透中心接收这群患者,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于是,医院又出面协调了一家酒店,用于近100名患者的治疗和隔离。透析主要使用床旁透析机。医院原有的加上转借其他医疗机构的,一共有15台。先维持着患者的透析治疗不中断。几天之后,问题又来了。机器太少,患者又多,明显不够用。更重要的,床旁透析机的透析效果明显不如医院血液净化室的大透析机。一些患者的情况开始恶化,有的出现了并发症,患者的情绪开始变得焦躁。长此下去不是办法。
特事特办,这批患者留院透析统一闭环管理
由于这群患者的特殊性,六院那些专门用于不同传染病患者的透析机器,其他医院是不具备的。如果转运到其他医院,不仅会给医护人员带来风险,也会给医疗设备带来风险。无论是疫情扩散,还是其他传染病传播,后果都异常严重。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这些患者统一管理。
经请示上级,最终决定这群患者在六院血液净化室接受规律透析,在隔离酒店住宿。两边都安排医护人员负责。六院留守的工作专班做了细致周全的准备工作。护理部主任许萌、感染办主任赵鲜丽等人,穿着防护服进入血液净化室,进行环境消杀、空气检测、感控管理、人员培训等等。
8月11日,位于六院肝病医学中心五楼的血液净化室重新启用,同时启用11楼作为床旁透析的场所。血液净化室一共有12个房间,为了保证不发生交叉感染,透析的时候需要单人单间,因此每次透析最多12个患者同时进行,每次透析需要三到四个小时,再加上床旁透析,每天能保证30名左右患者来院透析。基本上所有的患者都能保持每周两到三次的透析治疗。患者在医院和隔离点往返乘坐的是负压救护车,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基本都是单人单车负责转运,救护车需要往返很多趟,并且反复消毒。
为了让患者在营养上获得更专业的支持,医院请来了营养专家为这些不同病种的患者制定营养菜谱,让他们通过日常的健康饮食获得更好的抵抗力,促进恢复。得到正规的透析治疗之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需要紧急抢救和转院的少了,并发症少了,患者情绪也逐步稳定了。
孟松、王柠,两位护士长的全速接力
六院血液净化室的医护人员一直在忙碌。护士长孟松大概是最忙的一个,在科主任李丽丽集中隔离之后,她在这里主要负责。疫情之前她腿上就有韧带伤,原本打算请假休息的,谁知道疫情爆发了。形势如此,她只能坚守岗位,以每天三万多步、休息两三个小时的劳动强度,连续忙碌了十多天。
此时,来自省市各大医院的医疗队陆续接管六院各个病区。其中有一支医疗队负责接管透析患者,主要来自郑州人民医院和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此外还有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儿童医院,以及来自新密、荥阳、中牟等各县市医院的医护人员。交接完毕之后,8月8日血液净化室大部分医护人员按照要求集中隔离,孟松和其他几个伙伴选择了留下。原因很简单,这里每一个患者的情况,他们更熟悉。
但这种日复一日的劳累和神经紧绷,孟松也快撑不住了。8月12日,郝义彬又调来了郑州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护士长王柠前来支援。虽然从事血液透析工作很多年了,但王柠以前从没接触过患有各类传染病的患者。几天没日没夜的工作,王柠才慢慢理顺了各种事项和流程,患者在医院透析之后病情改善,回到隔离酒店,也能减少一些酒店医护人员的压力,情况慢慢好转。
除了血透患者,王柠心里还始终牵挂着自己父亲的病情。今年七月份,她的父亲查出肺癌,在医院住了十几天,原本打算八月份给父亲联系做手术的,但来六院之后,手术的事也只能先放一放。她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自己的任务完成以后赶紧给父亲联系手术,不能再拖了。
只要患者安好,所有辛苦都值得
对医院、医护人员来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无论多么辛苦,只要患者安好,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有一位75岁的老太太,进出都得轮椅推着。医护人员每天不辞辛苦地推进推出,抱着她上下治疗床。老人的老伴在这里陪护她,感动地说:“真是太辛苦你们了,你们是我老伴的救命恩人!”
还有一位不到20岁的小姑娘,十几岁时患了慢性肾衰竭,在六院做规律性透析快十年了。她的病情时常反复,曾在重症单元抢救过三次。这一次,她服从医护人员安排,自我控制饮食,规律服药,严格自律,病情非常稳定。透析的时候,她经常跟医护人员聊天,说:“本来特别担心,以为没法做透析了。没想到医院给我们安排得这么好,有你们在,我们很安心!”
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慧 王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