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名师:王学军
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班主任,郑州市师德标兵,郑州外国语中学教师
试卷点评:
今年是河南省中招考试道德与法治科目十几年来题型变化最大的一年,试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的精品试题。具体来说:
一、“关注热点”看大势,持续的考察特点
2021年道德与法治试题以第1题“中国人航天圆梦”的历程开篇,考察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从而坚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2题,三十而立的浦东在新征程上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再到第3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涉及政治安全的“国际反华敌对势力歪曲、污蔑我国发展道路、社会制度”, “中国入世20周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50周年”,川藏铁路的修建,“南阳月季园,许昌的假发,兰考的古筝古琴”等特色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等等。
“关注热点”看大势,持续了多年来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鲜明的“时代性”考察特点。
二、“扎根生活”探本源,不变的学科情怀
“考试即生活”一直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传统的命题原则之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真人”就离不开生活,今年的中招道德与法治试题联系学生生活紧密。
第10题通过公共场所活动考察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购买商品、等候服务时依次排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按秩序上下”等公共道德细节出现在考察之列,可见试题不偏不斜,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细做小做实”的理念。
第11题以“火灾”的背景考察学生“珍爱生命,见义智为”的生活品质。
第12题以漫画《各有所学》启迪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做家务以及“终身学习”学习品格。
第13题细化到对礼貌用语“劳驾、包涵、请留步、失陪了等”实际用法的考察,特别的接地气!吻合了思政课学习“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漫画《一碗米饭》耗时2400小时加深学生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理解。
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第16题通过师生,男女生交往的实际案例检测学生对正确交往方式的选择和价值判断。
三、“紧扣课标”归教材,久违的新颖归真
“返璞归真”回归教材一直是近年来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线广大师生对中招考察内容最强烈的呼声,近年来“你教啥,他不考啥”、“脱离教材,偏离课标”多个“神考题”和“神答案”让一线广大师生不知所教不知所学,也助长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今年道德与法治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可谓今年考试改革的浓墨一笔。
试卷第7题,运用党史材料中3名红军女战士坚持把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借宿村民徐解秀的生动故事,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更能体现“紧扣课标”归教材的是第20题,旗帜鲜明的考察学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权的理解和识别。
“关注热点”看大势,“扎根生活”探本源,“紧扣课标”归教材。2021年道德与法治试题压轴之作第21题综合了上述三个亮点,以“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增强少先队员的党、团、队衔接的组织意识”为目的,用组织一次主题为“红色基因代代传”的队会形式,策划活动,深入浅出,体现了重大时政考察的“高门槛,低准入”,既考察了学生对党史学习活动中的仪式感,伟大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深刻了解,又紧扣自身成长,展示如何以实际行动向团组织靠拢,考察内容,角度,形式可谓一举多得,精彩纷呈。
总览2021年道德与法治试题,稳中有变,守正创新。通过试题创新引导学生既要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又要注重深入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世界大势,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