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房颤,预防卒中”,意在提醒公众重视“房颤”这个公众不熟悉的疾病。今年中国房颤中心总部发出特别提醒:关注房颤从筛查开始,重视早期诊断、今早治疗、规范抗凝,以预防卒中的发生。为此,河南省房颤中心联盟积极推进2021年“中国房颤日”的宣传活动在我省落地。据悉,“中国房颤中心”项目于2016年启动伊始,河南就积极参与,截止目前,我省房颤中心认证单位已有26家,并于2019年3月18日成立了省级联盟,今年又有20家单位正在积极申报中。
早发现早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关键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它与严重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我国卒中患者中,约有7-8成是由房颤引起的。
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河南省胸科医院院长袁义强说,房颤的整体人群发病率为0.1%-1%,据此推算,中国有房颤患者1000万人左右。房颤所致卒中危害严重,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早期发现房颤,才能提早开始卒中预防。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房颤发病隐匿,有相当一部分人症状不明显。袁义强说,“有的房颤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仅在常规体检或者其他原因就诊时发现,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风险,我们建议65岁以上老人要筛查房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提醒的是,确诊房颤常规用心电图,由于检测时间短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容易漏诊。也就是说,心电图没有检测出房颤,并不意味着没有房颤。目前,临床有多种监测手段协同提高房颤的检出率,比如长程动态心电图等。
规范抗凝治疗对预防卒中意义重大
房颤为什么会引发卒中?袁义强表示,这是因为房颤会导致心脏内血流速度减慢,使得血液在左心房左心耳部位滞留,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随血流进入动脉,引发血栓栓塞,血块进入脑部,就会导致卒中。
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有导管射频消融、药物、电复律等。在所有治疗手段中,最关键的就是抗凝治疗,其目的在于阻止血栓形成,预防卒中发生。袁义强说,“虽然房颤并非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会升高”,而且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日常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所以在选择抗凝治疗预防卒中时要综合考虑整体情况。临床数据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够更好地降低7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出血事件,同时能够延缓肾功能失调,是高龄房颤患者起始抗凝治疗应首选的药物。此外,除了抗凝治疗以外,对于已经发生过卒中、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或者相对年轻,因房颤导致心想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考虑导管射频消融。
河南房颤中心联盟积极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模式
由于房颤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的特点,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度很低。有相当一部分人患者首发症状就是卒中,而一旦发展为卒中,势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早期发现,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这也是2016年启动的“中国房颤中心”项目的目的,作为河南省级联盟主席,袁义强表示,既往房颤管理侧重于房颤相关栓塞预防以及心室率和节律管理,近年来,随着对房颤认识的发展和研究证据的积累,房颤的综合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房颤综合管理强调在做好房颤相关栓塞预防的基础上,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合并症的治疗,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包括合并疾病和危险因素的优化管理,比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减重、适当体育锻炼等。此外,房颤的综合管理需要专业团队的参与,“除心内科医生外,我们希望神经内科医生、内分泌医生、睡眠专家等也参与其中,组成多学科团队为管理提供依据,定期进行多学科会诊,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
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