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个人信息泄露、电信诈骗、网购诈骗、非法集资、利用高额收益诱导老百姓投资等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今年的3·15主题是“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本周也是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周。为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防骗意识,3月19日,由郑州晚报主办、华夏银行郑州分行承办的2021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周特别策划“全民防诈 你我同行——争做金融防骗小达人”直播活动在正观新闻、郑直播等多个新闻平台同步直播。
河南省银行业协会法律维权部主任纪东、郑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相冰、华夏银行郑州分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谢跃玲一同走进直播间,为广大网友普及金融防诈骗知识。
聚焦“一老一小”
开展针对性金融教育
为提升金融消费者防范意识,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作为监管指导部门,河南省银行业协会在今年3·15期间也部署了相应工作。
“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帮助金融消费者提高防范能力,免受非法侵害,既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要求,也是我们银行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纪东说,3·15宣传周期间,河南省银行业协会配合河南银保监局消保处和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对郑州市区部分银行机构网点进行了巡查,现场督导和指导银行网点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对银行机构好的做法和宣传亮点在协会公众号及对外网站上进行发布,供会员单位交流学习。本次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认知能力,增强了金融消费的风险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在继续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河南省银行业协会创新金融教育手段,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服务和宣传引导。以消费者为中心,优化金融知识普及方式,聚焦“一老一少”,带动中间人群,尤其注意多增加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内容,开展针对性金融教育,提升金融素养。
诈骗花样不断升级
老百姓一定要小心
郑州市公安局反欺诈中心民警相冰为大家介绍了电话诈骗、伪基站、不明链接、伪卡交易、杀猪盘、刷单诈骗等多种诈骗方式,并对如何防范诈骗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
相冰说,有不法分子打着信用卡客服或网店客服的幌子套取客户账号密码或动态验证码实施电话诈骗;有的诈骗分子利用伪基站及改号软件,伪装银行客户服务号码向客户发送极具迷惑性的诈骗短信,想方设法盗取客户资金;有的诈骗分子向客户发送带有不明链接的短信,诱导客户点击钓鱼网站实施诈骗;有的不法分子制作伪卡,在异地甚至境外盗刷客户资金;更有不法分子利用交友软件,通过网恋步步诱导被害人投入到在线赌博竞猜、外汇买卖,深陷巨大债务陷阱,诈骗套路令人发指。
因此,警方提示广大老百姓,凡要求透露自己身份、银行信息乃至密码、验证码等的信息,都要予以警惕,不要轻易汇款。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先去银行网点进行咨询或者拨打110进行求助咨询。
安全意识不能丢
防诈方法记心头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存取钱、投资理财还是贷款买房,老百姓都离不开银行。因此,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华夏银行郑州分行也时刻紧紧守卫住这一条警戒线,为老百姓的资金保驾护航。
面对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段,华夏银行郑分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谢跃玲提醒广大客户,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牢记防诈方法,保护好“一卡、二码、三要素”,做到“四要、三不要”。
其中,“一卡”即妥善保管好银行卡账户介质和网银盾安全产品,不要借予他人使用。“二码”即妥善保管好电子银行密码及短信验证码,建议不要“一套密码走天下”,尽量将电子银行密码设置为数字+字母等复杂组合并定期修改;短信验证码是支付密码,绝不能以任何形式透露给他人。“三要素”即妥善保管好身份证号、账号、手机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切勿随意在网上填写。
“四要、三不要”。“四要”即“官网网址要认准”“账户变动要关注”“转账支付要核对”“手机电脑要杀毒”。“三不要”即“不明链接不要点击”“欺诈借口不要轻信”“公共网络不要使用”。
据了解,为提升全民的防诈意识,筑起社会防线,华夏银行郑州分行充分利用各种线上渠道,发挥网络宣传平台的辐射作用,开展线上金融宣教活动。除了在网点门楣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口号、通过厅堂电视播放宣传视频、张贴宣传海报外等阵地宣传外,华夏银行郑州分行充分利用短信、微信及录制小视频等方式进行线上宣传,以多样的展现形式和丰富的宣教内容向社会大众普及金融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