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和最高法院部署,自今年1月15日开始,在20个城市的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开展为期2年的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郑州两级法院被定为试点法院,目前时间已过半,都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呢?今天上午,郑州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工作情况说,“试点工作整体进展态势良好,成效明显”。
数字:至11月底,全市两级法院诉前化解纠纷1.79万余件,有效缓解了案件增量
通过大力推进网上立案、网上庭审和电子送达等,群众足不出户就可解决纠纷,大大减轻了群众诉累。
网上立案121226件,诉讼案件网上立案80937件,占比49.7%;执行案件网上立案40289件,占比49.43%;电子送达398650次,案均电子送达1.6次;网上交费60847笔,占应交费总笔数的44.28%;网上开庭16655次,网上开庭率12.62%;智能编写文书 57267份。
试点相关指标持续提升。至11月底,诉前化解纠纷1.79万余件,司法确认7889件,比去年同期的816件增加7073件,有效缓解了案件增量,郑州两级法院新收案件33.9万余件,比去年同期下降20.91%,其中,民事新收182123件,比去年同期下降21.55%。
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结案67373件,适用率49.99%,案均审理天数27.04天,比普通民事案件案均审理天数45.66天,少18.62天。
郑州中院独任制结案10277件,适用率61.9%,案均审理天数24.1天,比普通二审民事案件案均审理天数36.1天,少12天。
同时, 整体审判质效提高,主要体现在结案率提高、发改率降低、再审审查率降低、案均审理天数减少,投诉举报减少,投诉举报同比下降42%。
好评:原来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判决怎么也要三四个月,繁简分流后,20天拿到判决
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过程中,他们表示,试点工作通过加强诉前纠纷化解,优化司法确认程序、加强小额诉讼和开展网上诉讼等工作,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高效解决纠纷,有效增进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高新区法院与河南省工商联紧密配合,成功对一起因疫情引起的租赁纠纷进行调解并线上司法确认,当事人李某某激动地说:“别人都说打官司很难,需要很长时间,非常麻烦,可我没想到高新区法院这么高效,仅仅一周就调解成功,还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书,我非常满意。”
常年参与诉讼的某银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赵某某说:“法院案多人少,以前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判决怎么快也需要三到四个月,我们催也催不出来。现在繁简分流了,20天就可以拿到判决了,真是没有想到呀。”
会议透露,经过近一年的试点,郑州法院试点工作进展态势良好,成效明显。那么,郑州两级法院的法官们都是如何做的呢?
纠纷源头治理,化解纠纷既有“全科医生”、又有“专科医生
郑州中院出台《加强诉源案源治理的若干意见》,将改革试点与诉源治理深度融合,推进纠纷源头治理。中原、新郑等法院,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构建县(市)乡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实现调解触角全覆盖。登封法院在当地党委政法委支持下,有效化解800余名出租车司机集体起诉解除合同纠纷、200余名业主要求退还房款纠纷等涉众纠纷20余起。将门诊式调解与专业调解相融合,实质化解纠纷。郑州中院与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对接,聘任行业特邀调解组织23个,聘任具有专业知识、调解特长的调解员105名,实现纠纷化解既有“全科医生”、又有“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解决一般性纠纷,“专科医生”解决类型化、专业性纠纷。
中院与自贸区郑州片区管委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等9家单位,成立郑州市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中心;与省律师协会直属分会联合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
此外,还实行法官助理、调解员“AB角结对子”机制,法官助理为诉前调解提供法律指导,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自动履行;需要司法确认的,由A角法官助理所在团队直接办理,实现诉前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郑州中院受理的首起司法确认案件——郑州市生态环境局与河南鑫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被最高法院评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打造立、审、执一体化小额诉讼模式
程序选择前置化,建立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告知制度,诉前调解或立案时向当事人发放《小额诉讼程序告知书》,宣传小额诉讼的特点与优势,引导当事人合意使用小额速裁。完善诉讼费收取制度,对小额诉讼案件,立案时直接减半收取诉讼费,激励当事人优先选择小额诉讼。
繁简分流精准化,依托大数据,根据案件性质、案由、标的等因素,科学设定案件繁简区分要素,智能化识别;设置程序分流员,对系统自动识别的简案再次人工识别,对符合小额诉讼的案件予以标记,精准分流。
调裁协同化。探索调解前置制度,对家事、相邻关系等适宜调解的纠纷,实行调解程序前置,需要评估鉴定的,诉前进行评估鉴定,以鉴定促调解;速裁团队前移至诉讼服务中心,调解不成又符合速裁的,由指导调解的速裁团队直接速裁,减少周转环节。探索“示范判决+司法确认”诉讼模式,对物业、商品房买卖等涉众型纠纷,引导当事人先就少数案件进行示范诉讼,再由调解组织参照裁判结果对其他案件进行调解,通过个案示范处理带动批量纠纷高效化解。
此外,还有程序转换严格化;裁执一体化,构建由“员额法官+执行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的速裁快执团队,对小额诉讼案件建立绿色通道,快立快裁快执;考核差异化等措施。
建立简案、繁案差别化考核机制,对小额诉讼案件侧重考核结案率、案均审理天数等效率指标,激发法官适用小额诉讼内生动力。
健全三项机制为重点,释放普通程序独任制诉讼效能
制定《在民事案件中适用普通程序独任制实施细则》,细化适用案件范围和甄别标准,实现“应纳尽纳”,避免“人为选择”。建立“一专业二随机”分案机制。庭前向当事人告知适用普通程序独任制的相关规定,开庭审理时再次告知,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
构建二告知一表述机制,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
建立普通程序独任制与专业法官会议、审委会衔接机制,普通程序独任制案件与上级法院或本院,已经裁判的类案不一致或相矛盾的,要提交专业法官会议研究,独任法官与专业法官会议意见不一致的,由庭长提交审委会研究。
建立独任制发改案件与下级法院沟通交流机制,二审独任法官拟对一审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的,要与基层法院承办法官沟通、交换意见;建立独任制发改案件讲评和评查机制,每月对发改案件进行分析、评讲,不定期对发改案件进行抽查评查,统一裁判尺度。
打造5Gn全流程多场景智慧庭审系统,推进线上诉讼广泛运用
针对传统网上庭审画面不清晰、不流畅,庭审亲历感、仪式感不强等问题,打造5Gn全流程多场景智慧庭审系统,实现超高清晰、无时延的网络庭审,方便群众诉讼,提升网络庭审的“亲历感”“仪式感”。5Gn法庭建设经验入选最高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优秀成果,最高法院在试点工作通报中予以推介。
大力推进文书自动生成、编写,提升辅助办案效能;建立送达地址查询中心,集中查询当事人送达地址,解决查找当事人送达地址难问题。利用法院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宣传线上诉讼,增进群众的理解与认同。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通讯员 付加才 文/图